日前,国内三大运营商相继宣布,将从9月1日起全面取消手机国内长途漫游费。媒体梳理发现,近期已有银行业监管费、保险业监管费、商业银行信用卡超限费和短信服务费等十余项收费被减免;还有一些“大实惠”正在路上,比如从8月1日起取消个人异地本行柜台取现手续费,暂停收取本票、汇票手续费等。
任何取消或减免收费的决定,都是一项刀口向内的改革。以手机国内长途漫游费为例,早在2009年就有运营商在部分地区取消长途漫游费,相关专家也早就证明手机漫游成本几乎为零,但这项收费一直顽强地存在了多年。如果没有国务院领导多次“点名”,没有媒体持续报道,运营商估计至今都舍不得这块奶酪。
为何增加收费轻而易举,减免收费“难于上青天”?原因无他,牵涉的利益太大。比如,运营商一直不愿取消“成本几乎为零”的国内长途漫游费,是因为它每年能给运营商带来上百亿元收入;再比如,大家吐槽颇多的个人异地取现手续费等费用,8月1日进行减免后,预计每年可为银行用户减轻60多亿元负担。
相较于普通民众,企业从清理乱收费中获得的好处更多。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说,做好清费减负工作,企业才活,经济才火。近几年,政府一直重视清理涉企收费工作,并将其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据统计,中央行政事业性收费已由185项减至51项,地方减至每省平均14项,政府性基金由30项减至21项。
持续的清费减负,减少了一些企业和政府部门与民争利的情况,增加了民众和企业的获得感。一方面,取消国内长途漫游费等举措,让我们切切实实地享受到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改革红利;另一方面,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减轻了企业负担,有力地促进了简政放权、市场公平,有助于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
不过,在民众为清费减负点赞之时,相关职能部门其实应该反思:为何饱受诟病的不合理的收费那么多?为何一些早该取消的收费项目存在了那么久?其中是否有权力寻租、审批腐败的因素作祟?鉴于取消不合理收费的难度很大,相关职能不妨在收费项目审批环节就严格把关,并要求建立明确的收费退出机制。
更值得思考的是,很多不合理收费项目的成本,其实都可以通过技术革新、流程优化等方式化解。如果企业和政府部门热衷于用收费解决问题,必然缺少创新和改革的动力。比如,近几年,几大运营商的地位越来越边缘化,表面上是受到了微信等新技术的冲击,实质上是他们固守陈旧的盈利模式、不思进取的恶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用创新和改革的方式推进清费减负工作,受益的不只是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