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魔没有击倒他
今年57岁的杨培明是华亭镇土生土长的农民,父亲原先就在当地果园工作,种植葡萄、蜜梨。从小时候开始,杨培明放学后就要帮助父母干农活、喂猪喂兔子。中学毕业后,杨培明回生产队里干了一年农活,第二年开始饲养珍珠蚌,一干就是六年多,独自负责十六、七亩的水面。为了帮助珍珠蚌呼吸,杨培明便把蚌捞出来,刷掉蚌口表面积累的青苔,毛估估总共刷过近5万只珍珠蚌。虽然后来才知道,其实刷不刷青苔对珍珠没什么大影响,但他仔细、负责的精神却令人钦佩。
培养了三批珍珠蚌之后,杨培明在25岁时当上了生产队长。同一年,病魔向他袭来。因为患上了比较少见的硬皮病,他整整五年辗转各种医院求医,也暂时告别了农活。硬皮病是一种免疫系统疾病,不仅使他非常怕冷,手脚也严重僵硬萎缩,全身关节变形,身高都缩水了,严重时还有生命危险。
带头种葡萄创业
生产队照顾他,让他在厂里当了一段时间门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华亭镇发展葡萄种植业,一些农户逐渐脱贫致富,杨培明也动了心:“别人能够做到的,我也一定能够做到!建一个自己的葡萄园,我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残疾人!”
杨培明拿出有限的积蓄及向亲戚借钱,再加上镇里扶助部分资金,终于在自家田地上种出了三亩葡萄。第二年,葡萄亩产就达到1500千克,总收入达到50000元。后来,他又参加了华亭镇残疾人实训基地学习班,学习葡萄的栽培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预防技术,再加上自学和请教其他农户,他渐渐成了行家里手,甚至在同村其他葡萄园都减产的特殊年份,他家的葡萄园依然迎来丰收。
杨培明成了华亭镇创业明星,华亭镇残疾人就业培训班开班时,他也受邀去现身说法,鼓励更多残疾人一起种葡萄创业。杨培明充满信心地说:“要让全嘉定、全上海都知道我们华亭的残疾人葡萄园!”
投身残疾人事业
2004年起,杨培明开始担任华亭镇连俊村的残疾人专职委员。新的岗位,给杨培明带来了新的责任。
连俊村有115个残疾人,其中一半人年龄比杨培明大,不少人行动不便、患病卧床,杨培明经常要挨家挨户传达助残政策,再把他们的情况、诉求收集反馈。虽然手指变形僵硬,他却克服困难,用钢笔一笔一画地把每户残疾人的情况都密密麻麻地记录在笔记本上。
为了有更多时间投入村里助残工作,杨培明无暇再兼顾自家的葡萄园,不得不转让别人经营。为了这件事,他没少被妻子数落。但是,他无怨无悔地继续着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工作,并获得社会工作者四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等多种业务证书。
连俊村有个盲人,原本是个做事很麻利的人,因病致盲后心理落差很大,仿佛成了“祥林嫂”,逢人就拉住不放诉说不幸,弄得周围的邻居都不愿意接近他。
这个时候,杨培明成了他的知心朋友,每周至少要往他家跑四五次,陪伴他,安慰他,开导他,不时带他出去走走。杨培明持有“盲人定向行走教练证书”,又帮他报名参加镇里的“点亮光明项目”,陪他参加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忍着自己的身体残疾的疼痛和心脏病,哪怕是在三伏天里都坚持陪他练习。终于,“祥林嫂”重新燃起了生活的热情,而杨培明也在新的岗位上实现了人生价值的丰收。
通讯员 王威尔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