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部作品首度来沪
此次来沪参加展演的17台剧目包含音乐、戏曲、舞剧、话剧等艺术门类。其中既有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也有根据经典改编的作品,更有各种讴歌时代精神和革命精神的主旋律佳作。其中多数作品参加过国内外重大、重要的演出活动,获得了观众和媒体的好评。有10部作品是第一次来上海演出。
开幕演出是陆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演出的《西柏坡·人间正道是沧桑》。作品综合运用合唱、重唱、领唱、对唱和戏剧讲述等艺术样式,彰显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执政理念。作为此次展演中唯一的一部音乐剧,广西歌舞剧院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将在展演开幕期间献演于上海城市剧院。该剧以展现刘三姐大爱精神为主线,演绎了一段表现当代壮乡生活的动人故事,充满少数民族风情。
戏曲作品:传承又创新
戏曲类展演作品中,有体现艺术传承的经典传统剧目,如浙沪苏三地五代昆剧传人联袂演出的昆剧《十五贯》;福建省漳州市歌仔戏传承保护中心带来的芗剧在闽南和东南亚地区极为盛行,但在上海却难得一见。芗剧《保婴记》是剧团精心打磨10余年的新经典。
此外,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也是一大亮点。湖南省湘剧院的湘剧《月亮粑粑》是根据真实人物原型创作的,该剧截取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片段,讲述了山村教师秦雅云在贫困小山村30年坚守与奉献的动人故事。
成都市川剧院研究院的川剧《尘埃落定》、张家港锡剧艺术中心的锡剧《三三》则不约而同地用舞台艺术表现经典文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重要作品用不同形式进行了全新演绎。
舞剧作品:民族又现代
此次展演的17部作品中,舞剧有6部,大多兼具民族和现代气质。广东省歌舞剧院的大型原创舞剧《沙湾往事》、辽宁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八女投江》都曾获得第15届文华大奖。前者以上世纪30年代广东沙湾古镇为背景,以“何氏三杰”等广东音乐人为原型,围绕经典名曲《赛龙夺锦》薪火相传的内容主线,用当代舞蹈艺术元素演绎了一个传奇故事。后者则通过唯美的芭蕾来演绎人们耳熟能详的革命故事,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震撼。此外,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的民族舞剧《昭君》气势恢宏、充满民族特色,展现了昭君这一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
改编自巴金同名小说的四川省歌舞剧院的舞剧《家》,改编自毕飞宇同名小说的北京亚彬舞影工作室的舞剧《青衣》,均从中国文学作品中汲取能量,用美轮美奂的肢体语言演绎中国故事。湖南省歌舞剧院的舞剧《桃花源记》,表达了中国人渴望美好、向往和平的价值观。
戏剧作品:聚焦小人物
参加本次展演的四部戏剧类作品表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故事,各具特色。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董必武》,把创作目光对准革命者,通过在舞台上塑造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让观众牢记革命历史,从中获得信仰的感召。安徽省话剧院的话剧《徽商传奇》在展现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将个人命运、家族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连接,讴歌了华夏民族的大爱情怀和家国情结。
苏州滑稽剧团的现代滑稽戏《探亲公寓》聚焦凡人,以小见大,诙谐幽默、感人至深。作为本次展演中唯一一部儿童剧,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带来的儿童剧《特殊作业》聚焦教育改革这一社会热点,让小观众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体会感恩,也让父母有机会聆听孩子们内心的声音。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