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最美的上海,出现在上海书展中”。今天,书迷们呼朋唤友,扶老携幼,共赴这场年度的书香盛宴。当网上书店以低廉的价格、便捷的服务“压缩”了不少实体书店生存空间的时候,书展特别是上海书展缘何继续成为爱书者的节日呢?
不可否认,近年来,上海书展也或多或少地受到网络书店的冲击。上海书展卖的书,很多网络书店都有,而且折扣更低。许多经过精心设计的实体书店,其购书环境也比上海书展要好,“更像书店”显然不是书展的目的,上海书展带给广大观众更多的是一种阅读的“发现之旅”。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是张元济晚年所写的一副对联。这世上真的没有什么比读书更简单、成本更低的事了。一味地把书展活动弄成叫卖促销,一定会败坏氛围。在书展上获得阅读的快乐,或许比淘到几套价格实惠的书,更见价值。
上海书展的场面逐渐扩大,格局也不断翻新,更不满足于图书的展示和销售,这里已经成为申城阅读风尚的“指南针”。
与一些书展充斥着理财、养生等书籍的情况相比,上海书展倡导非功利性阅读。杨绛先生曾经说过,你所有的困惑都是因为读得太少,想得太多。现在不少人觉得从手机上刷刷微信,看看“中心思想”就算阅读了,但这样的“浅阅读”是不可能影响你的思维方式,不会改变你的说话谈吐,更不能让你看见一个更好的自己。上海书展给出的态度,就是倡导有价值的阅读。
如何让阅读成为自然而然的日常习惯?自主探索式的阅读乐趣去哪里体验?上海书展无疑给出了答案。在本届上海书展中,全国500多家出版社带来超过15万种参展图书,举办900多场阅读文化活动,各家出版社在此展示实力。中外嘉宾云集书展,与大家分享创作感悟和阅读体会。
中国中福会出版社举办的《台前幕后70年》读者见面会上,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兼艺术总监蔡金萍、电影《中国1949》中扮演宋庆龄的上影厂著名演员赵静到场与读者交流,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演员现场表演精彩儿童剧《蓝蝴蝶》片段;由上海书画出版社推出的“朵云艺术赏读季”,包括“艺术讲座”“新书首发”“艺术人文谈话”“艺术体验互动”四个子项目,画家邵仄炯携手古琴名家杨致俭抚琴作画,演绎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方式……类似的精彩活动在书展期间每天都会频繁上演。
阅读对于一个人成长的意义,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上海书展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文化活动,让书找到读者,让读者找到书。当四面八方赶来的读者云集于“浓缩空间”之际,这种不拘形式的自发聚会,无疑能让人们更好地阅读和思考。
同时,上海书展带给出版社以及作者的也是一种“激励”。前两年,曾经出现读者为了一场签售排了七个小时的情况,正是因为上海书展拥有这样热情的读者,才促使越来越多的出版社把尽可能多的好书、新书与阅读活动带到上海,才让作者更加珍惜上海书展这个平台。
今年上海书展扩大了实体书店作为分会场的范围,除新华传媒在所属上海书城和新华书店分设了13个分会场外,钟书阁、西西弗、言几又、建投书局等17家品牌实体书店的50余家门店都会作为书展分会场举办各种读书活动。一个主会场,几十个分会场,上海书展通过一个“支点”撬动全城的阅读氛围,把书香送到更多市民身边。
从创办之初的170家出版单位、6万种图书参展,从2004年170项读书活动、280位嘉宾,上海书展规模逐年扩大,为写书人、出书人、卖书人、读书人搭建起强大的文化平台,更为重要的是诠释了阅读的价值。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读书未必能改变命运,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今天,不妨就到上海书展中开启你的阅读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