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从虹桥火车站夜归,竟然被“顺风车”驾驶员抛在了高架上,最终幸亏民警帮助才脱险。这是8月12日凌晨,市民崔先生遭遇的一幕。
崔先生预约的是“顺风车”,而非拼车,但上车后发现还有一人,因车费与司机争吵,于是才有了新闻中“中途抛客”的一幕。司机对滴滴方表示,同行人是其朋友,真假存疑,不排除是为了多挣钱而同时接了两单。至于“中途抛客”一说,司机辩解为崔先生主动下车,双方各执一词,不过这些并不影响违规的认定,高架上怎么可以上下车,所以交警部门已对车主依法传唤。
按《上海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规定,打车软件不可在机场、码头和火车站区域使用,司机即将面临的,将是扣12分、罚200元的从严处理。罚200元或许车主不会在意,但扣12分,或将面临着再进交规学习班等一系列麻烦,车主怕要头疼一阵了。崔先生蒙受的心理损失,多少得到弥补。从另一方面看,这恰恰说明,滴滴这种互联网出行平台,因为信息的录入,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一定便利,试想,如果换成车辆信息和行踪无法追踪的黑车,后果可能更不可预测。
滴滴上的实名注册,让司机作恶有所顾忌,这成为顺风车、拼车等安全性的一种来源。不过曝光的“中途抛客”,甚至杀害乘客等案例说明,它并不能阻绝危险。纠纷的发生,往往取决于风险成本与收益的比对。
网约车新规出台后,很多城市对滴滴车主注册设置了硬件门槛,不少人抱怨打车更难。而从崔先生的遭遇来看,打车难在客观上的确制造了新的不平等,让司机更具主动权,乘客的打车体验变差了。新闻里提到,崔先生从约定的晚上10点40分等到凌晨,才等来顺风车,这个细节也恰恰佐证了,新的交易格局下作为消费者的乘客,其地位多么被动。另外,抛客的发生地点也不可忽视。
崔先生甚至其他很多打车难的例子说明,出行市场上的规律,有时会超出政策的预设。供求关系决定服务水平和价格,这个经济学规律不会改变,职能部门对网约车收紧注册门槛,打破网约车管理混乱、提升出行安全性的同时,也得意识到,如果只做减法,可能会扭转本已平衡的供需格局,将滴滴车主推向制高点,进而导致服务水平的下降。
不少人是因为乘出租车得不到舒适的体验,所以转向网约车。遗憾的是,“中途抛客”这类纠纷的发生,在减损人们对出行平台的信任,这一点,也给滴滴提了个醒,注册审核门槛不意味着万无一失,车主和乘客的不对等,离不开常态化的违规惩戒机制来平衡。无论如何,打车这种高频次的消费行为,纠纷的发生率不可低估,而提升用户出行体验,不管是滴滴,还是交通部门,在管理上需要弥补的欠账,显然还有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