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老人
忙完就去逐一拜访
“二十二”代表了中国大陆公开“慰安妇”身份的老人数量。2012年,这个数字是32。那一年,郭柯无意间读到关于慰安妇幸存者韦绍兰老人和她混血儿子的新闻,便以韦绍兰老人的故事拍摄了记录短片《三十二》。
到了2014年,这个数字减少到22,他决定为22位老人全部留下记录,因为“时间不多了”。就在影片上映前两天,8月12日,中国大陆最后一位起诉日本政府的“慰安妇”幸存者黄有良老人离世,终年90岁。《二十二》记录的老人,随着黄有良的离世,仅剩8位。
昨天,是韦绍兰老人97岁生日,郭柯搓搓手说:“我不知道能不能在她100岁的时候拍一个剧情片,让我再纠结一段时间吧。”虽然没想好,是否再把镜头对准慰安妇这个群体,但郭柯说,忙完路演,他会带一部分钱,去走访一遍22位老人和他们的家属,“有很多已经不在了,但也要去看一下。年底前,要把这件事情做了。”郭柯语气很坚定。
谈观众
记住这些老人就好
“这个帽子已经不重要了,把帽子摘掉,让大家真正去了解人,而不是了解慰安妇,她们是人,不是慰安妇。”郭柯说在拍摄她们之后,发现原来她们这么平静。“她们没有太多悲喜,她们每天看着自己的孙子子女,聊天、开开心心地生活,最关心的是子女生活、孙子孙女成绩好不好啊,与我们想象中痛苦的控诉不同,她们的平静是我当初没有想象到的。” 郭柯昨天也坦言,第一次拍纪录片的他,或许并不擅长技术,强项也不是讲故事,“我的强项是情感。‘避重就轻’嘛,就用一种简单的方式。”
对于观众,他也没有要求,他说:“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影迷们也不用做什么,记住这些老人就行了。”至多,“看到的这些老人的状况,聊天的时候,告诉朋友就好了。”郭柯说走了这么多城市,有一些带着小朋友来看的家长,让他有点感动,“今天在上海,在UME影城,也有个妈妈带着个五岁的孩子来看。我希望通过这部片子能让这些小孩子,喜欢上这些老人。”
谈票房
会找机构捐出收益
“我没有坐过过山车,但我想可能这比较接近过山车的感觉。”回忆起上映前后的日子,郭柯说上映第二天已经没有了票房的压力,票房破亿,让他更明白接下来应该做什么,“今年估计都要耗在这个钱上面,到我把这笔钱捐出去以后才算完。”这个一直穿着白汗衫的青年又显出了他的质朴来,他又说了一遍,“今年要把这个事情处理好”。郭柯表示,希望顺利结算票房收益后,能找到一家不收代理费的机构来接受捐款,“要把经费更多地用到老人身上。”
“要感谢观众、媒体和支持过这部电影的所有人,是大家在帮助这个片子,说实话,复制很难,我们占了很大的题材的优势。”虽然截至昨日,《二十二》上映两周,票房超过1.6亿,但郭柯非常清醒:“的确受到了一些关注,找我的媒体多了,但我想会很快回归到平时的生活中去,纪录片还是孤独的。现在的热闹,更加映衬了平时的孤独。”虽然自认这样一部现象级的电影并无法改变中国纪录片的生存现状,但郭柯也说以后更有信心,做冷僻的题材和内容,“这次让我们有一个收获,观众是可以坐下来静静看片子的,你用真情去拍,观众也会用真情对你。”
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