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年轻
央视《群英汇》是一档展现群众业余文艺团体的节目,而在接触了全国众多群文团体的央视导演于安勇的眼中,上海宝山的民间文艺团队的年龄结构“特别年轻”,之前地方专场节目中的参与者以退休人士居多。这一次,无论是宝山区高境二小的孩子们表演的花样跳绳,还是一群帅小伙带来的开场街舞都让他印象深刻。宝山区文化馆副馆长许建介绍:“参与演出的百姓团队共有50人,30岁以下占2/3。一方面我们要展现各年龄风采,另一方面想体现上海时尚的气质。我们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同时,各行各业的加入也丰富了整个演出团队,炼钢工人、小学教师、外企白领、高校学生……都在演出中找到了乐趣。
35岁的李斌白天是银行职员,周末成为活跃于社区舞台的一名阿卡贝拉歌手。他从没想过有一天竟然能唱响全中国,“我从小没有接受过专业声乐训练,加入胖可丁PKT人声乐团后才跟着老师学习”。这并非个例,此次参演团队大多是“素人”,在加入社区的音乐舞蹈等各类团体后,才跟着专业老师学习。
注重原创
除了“特别年轻”之外,今晚上央视的这台节目还特别注重原创性。许建说,当时在编排这台节目的时候就考虑到整场演出既要体现宝山特色,也要带有上海味道。宝山10名中小学音乐教师编排的《回娘家》民俗气息很浓;竹乐合奏《翠竹嬉春》旋律清新优美,打击乐活泼新颖,体现了水乡的旖旎风光。此外,获第十五届群星奖的舞蹈《双面胶》、获第十四届群星奖音乐类评选“群星大奖”的歌曲《塔里木的胡杨》等都是这些年创作的原创新作。
宝山文广局局长王一川认为,优秀群文团队和作品的诞生与宝山的“文艺范儿”有很大的关系。虽然文化资源不算丰富且远离市区,但宝山长期打造“春之樱、夏之邮、秋之艺、冬之阅”文化四季品牌。春天的顾村公园的赏樱活动和非遗结合;夏天的上海邮轮旅游节上文商融合激发参与者的文化创造;秋天的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在过去20年中邀请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民间艺术家与老百姓同台交流各地“绝活”;而冬天的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品牌活动构筑书香满城的阅读生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四季歌”也催生了今晚盛开的“舞台之花”。
此外,宝山为鼓励民间高手“冒泡”,从去年起推出“星舞台”优秀节目展评展演活动,覆盖全区12个街镇。“第一届有500个民间团队报名参与,老百姓非常踊跃。”王一川说,“所有的舞蹈、音乐、曲艺、戏剧等参赛作品鼓励原创,逐渐沉淀出优秀的群文作品。”
市群艺馆馆长萧烨璎认为,宝山的群文展演全国亮相为上海各区各具特色的群文团体开了一个好头,“这是一份激励,同时上海更多的市民将品尝到公共文化的甜美果实”。
本报记者 肖茜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