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一辆标有“上海海洋大学船舶压载水检测实验室”字样的汽车都会驶入洋山港码头。上海海洋大学生态学专业研究生从车上下来,手持“登轮许可证”“出境”到外籍轮船上,钻入底舱取出不同压载舱内的海水,回到“实验室”检验。“我们需要对外国轮船上的海水进行检测,以确定它能否在我国海域排放。”项目负责人上海海洋大学吴惠仙教授告诉记者。
据介绍,海洋外来生物入侵主要来自远洋航运船舶的携带。压载水中的细菌、其他微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休眠卵及幼体等各类水生生物被卸载到排放地水域后,可能特别适应当地环境,从而大量繁殖,并进一步影响当地水域的生物多样性,威胁本地物种的生存,甚至危害当地居民的健康。
为了减少海洋外来物种的入侵,国际海事组织在2004年2月13日通过《国际船舶压载水及沉积物控制和管理公约》。这项公约将于2017年9月8日正式生效实施。《公约》实施后,如果检测到他国船舶的压载水不符合标准,将会有相应的海关执法单位,对这些不合格的压载水进行管理。
不过,相对美国、英国、荷兰等海洋大国对海洋外来物种入侵的应对机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技术相对滞后。如今,经过多年攻关,上海海洋大学研制成功车载船舶压载水检测实验室。这是一个压载水移动检测平台,是国内唯一一家具有国际互认资质的专业压载水检测实验室,可快速检测外轮上采集到的水体,明确其水化指标、含有的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和微生物等是否符合我国排放标准。与此同时,实验室还在研究外来海洋物种入侵的防治,并制定船舶压载水的生态风险评估标准等。这对于我国海洋生态保护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