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文体新闻/文娱
     
本版列表新闻
不同以往战争片 风格依然很诺兰~~~
不同以往战争片 风格依然很诺兰~~~
不同以往战争片 风格依然很诺兰~~~
     
2017年08月3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同以往战争片 风格依然很诺兰
《敦刻尔克》全片没有一个敌军
孙佳音
  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敦刻尔克》将于明天正式公映。昨晚,影片在上海举行提前点映,没有烧脑的叙事、没有科幻的故事,甚至作为战争片没有血腥残酷的恢弘场面,没有面目狰狞的角色,也没有提纲挈领的反思反省,有的只是抱着头在敦刻尔克堤岸上无助求生的40万普通士兵。作为一个英国人,作为一个二战时候牺牲的飞行员的孙子,诺兰曾经评价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是人类历史最伟大的一页,也是我人生中听过最离奇的故事。”终于,他把这个离奇的故事,以非常节制、平静的方式,浓缩在了107分钟的胶片里。

  战争不同以往

  《敦刻尔克》源自著名的二战军事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初期,40万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的海滩之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驾驶各式各样的船只,前往敦刻尔克营救军队。但诺兰的表现手法极为克制,没有传统战争片的敌我厮杀,也没有恢弘的营救场面,更没有激动人心的胜利时刻,有的只是海滩上那40万士兵,他们在无尽的等待中,一次次燃起希望又很快失望,甚至绝望。

  全片没有一个敌军角色,台词的精简更是众所周知。电影一开篇就让观众跟着落单的士兵来到敦刻尔克街头,所有这一切都只为让观众产生零距离代入体验。看完电影,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让你就像那些士兵一样,经历了一场浩劫,筋疲力尽。

  整体上,诺兰的新作与张扬的美式英雄主义大片全然不同。比如,终于成功撤退的士兵坐上回国的列车,他们满脸油污,没有胜利的激动和亢奋。一夜过去,他们在火车上读到了丘吉尔对于这场撤退慷慨激昂的演讲稿,一边是内心的鼓舞,一边却始终不敢抬头望向火车下面前来迎接的人民,担心被他们埋怨自己只是逃兵,没能打赢战争。

  依旧非常诺兰

  首先是依旧坚持尽可能实拍,哪怕在电脑特效无所不能的时代。诺兰的片场如同真实战场。喷火式战机呼啸而过,上千名群演同场出镜,60多艘舰船严阵以待。绑在机翼上的IMAX摄像机随着战斗机在英吉利海峡上空翻腾俯冲,拍下最逼真的战争画面,甚至坠机的场景也完全实拍。诺兰一直是IMAX摄像机的支持者,在《敦刻尔克》中,除了占比极少的有对白场景(IMAX摄像机噪声较大,目前难以实现同期录音),其余都是IMAX摄像机拍摄,占比创诺兰作品纪录。IMAX的大画幅和高分辨率表现出更丰富的画面细节,的确震撼。

  而后是依旧精巧。诺兰的电影大多以情节复杂“烧脑”著称,《敦刻尔克》剧本却十分简洁仅有76页,107分钟的片长也是诺兰作品中除处女作《追随》外最短的。但简约不等于简单,虽然是第一次接触现实主义题材,但诺兰还是在形式上玩出了实验性:影片以港口的一周、海上的一天和空中的一小时三条时间线,分别以“40万士兵在港口等待救援”“三个毫无经验的普通人驾驶民用救援船前去救助士兵”及“飞行员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奋力抵抗的故事”,巧妙运用海、陆、空三个角度,为我们还原了这场二战时重要战略撤退的原貌。与此同时,三者以精准的剪辑融为情绪连贯的整体,分分钟牢牢抓紧观众的心,依旧体现出诺兰在叙事上的大胆革新。

  本报记者 孙佳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社会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第13届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连载
   第A26版:阅读
   第A27版:好吃周刊
   第A28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A29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广告
   第A30版:美食地图·广告/好吃周刊
   第A31版:市场之窗/资讯·广告
   第A32版:医技/新民健康
《敦刻尔克》幕后点滴
《敦刻尔克》全片没有一个敌军
独门手艺究竟该不该外传?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文娱A19《敦刻尔克》全片没有一个敌军 2017-08-31 2 2017年08月3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