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不同以往
《敦刻尔克》源自著名的二战军事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初期,40万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的海滩之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驾驶各式各样的船只,前往敦刻尔克营救军队。但诺兰的表现手法极为克制,没有传统战争片的敌我厮杀,也没有恢弘的营救场面,更没有激动人心的胜利时刻,有的只是海滩上那40万士兵,他们在无尽的等待中,一次次燃起希望又很快失望,甚至绝望。
全片没有一个敌军角色,台词的精简更是众所周知。电影一开篇就让观众跟着落单的士兵来到敦刻尔克街头,所有这一切都只为让观众产生零距离代入体验。看完电影,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让你就像那些士兵一样,经历了一场浩劫,筋疲力尽。
整体上,诺兰的新作与张扬的美式英雄主义大片全然不同。比如,终于成功撤退的士兵坐上回国的列车,他们满脸油污,没有胜利的激动和亢奋。一夜过去,他们在火车上读到了丘吉尔对于这场撤退慷慨激昂的演讲稿,一边是内心的鼓舞,一边却始终不敢抬头望向火车下面前来迎接的人民,担心被他们埋怨自己只是逃兵,没能打赢战争。
依旧非常诺兰
首先是依旧坚持尽可能实拍,哪怕在电脑特效无所不能的时代。诺兰的片场如同真实战场。喷火式战机呼啸而过,上千名群演同场出镜,60多艘舰船严阵以待。绑在机翼上的IMAX摄像机随着战斗机在英吉利海峡上空翻腾俯冲,拍下最逼真的战争画面,甚至坠机的场景也完全实拍。诺兰一直是IMAX摄像机的支持者,在《敦刻尔克》中,除了占比极少的有对白场景(IMAX摄像机噪声较大,目前难以实现同期录音),其余都是IMAX摄像机拍摄,占比创诺兰作品纪录。IMAX的大画幅和高分辨率表现出更丰富的画面细节,的确震撼。
而后是依旧精巧。诺兰的电影大多以情节复杂“烧脑”著称,《敦刻尔克》剧本却十分简洁仅有76页,107分钟的片长也是诺兰作品中除处女作《追随》外最短的。但简约不等于简单,虽然是第一次接触现实主义题材,但诺兰还是在形式上玩出了实验性:影片以港口的一周、海上的一天和空中的一小时三条时间线,分别以“40万士兵在港口等待救援”“三个毫无经验的普通人驾驶民用救援船前去救助士兵”及“飞行员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奋力抵抗的故事”,巧妙运用海、陆、空三个角度,为我们还原了这场二战时重要战略撤退的原貌。与此同时,三者以精准的剪辑融为情绪连贯的整体,分分钟牢牢抓紧观众的心,依旧体现出诺兰在叙事上的大胆革新。
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