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接到短信,说某某系统要升级版本,请点击。原来的明明用得好好的,又要换了。更别提电脑系统了,当然总在不断升级中。用上智能手机后更是不胜其烦,老土的我一般选择少用软件,不管什么升级不升级的,可也不能都不用吧,所以还得紧着小碎步,虽然不情愿,可是理智地明白这是大势所趋,都智能时代了,人要想完全隔绝外界,不能说全然不可能,实在是为难的,就算心远,地也不会太偏,网络遍布;反言之,就算地偏,心真的远吗?
实在说,现在的人之心真是蛮劳累的,求学、生活、工作,提升生活品质,终生学习,接受各种新事物,解决各种新问题,不要说和十年二十年前相比,就是三五年前,又是一番天地,在巨变的世道中求生存得生活,手头做着事情,耳边听着“鸡汤”,心里还想着悠然见南山,像古人那样踩着农业文明的节点春分秋收的,好比身心时常穿越,可惜又无法都成全,自然跌跌撞撞焦虑徘徊。于是,道家佛学要学一点,冥想、唱诵、颂钵也要实践一下,老祖宗的《内经》要多多研读体会,经络艾灸更要实践实践,看各路东西方的“大神”们频来传授各种方法,身心已成业已庞大的生意,想想背后实在都是一个个渴求安顿好身心的现代人啊,求肉身之安康健美也罢,求灵魂之安宁悟觉也好,或者只是以此填补某种身心空白,为生活找个落脚点,实在也是某种希望自己多多升级的欲求吧。在这个不断地要求人多多地知道,不停地升级的现实环境中,倘若原地踏步,似乎都觉得对不起活此一遭啊,好像人生不开挂,人还不如挂了。
只是,知道得越来越多,真的就是进步吗?真的丰富人生了吗?反思自己用了智能手机,尤其微信后,确实知道得更多了,也读到不少有价值的文章,看到不少有意思的人生故事,了解到很多信息,生活的人文的时事的历史的诸种兼备,也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文章和偶尔的日常,对于一个在电脑前工作的写作者来说,微信确实方便和紧密了人和外部世界的沟通,只要你愿意,时刻不脱线,分分钟裹挟其中,貌似很有个体存在感,虽然那个叔本华老先生老早就说过人生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之类的话,但哪里人人都有哲学家的深邃呢,即便孤独了,大概庸俗也是难免的吧,那不如就看似热闹地庸俗吧,是的,实在是明白这种所谓存在感的自欺感,这感那感,不过是个体生命的念头罢了,此时此刻的“在”罢了,说白了,乃一种心理感受,当然作为有意识的人类,尤其在乎这种感受吧,想一想,其实你跟外部世界的联系紧密了吗?未必。世界还是如此这般地运转,你还是如此这般地生活着,唯有的增加有也是有的,大概就是这一点心理能量的加持吧。暂且不管这能量是否真实不虚。时间久了,倒反而发现了另一个问题,这种存在感其实是转瞬即逝的,本来大体现在的世界就是一个转瞬即逝的信息流,水流过痕,终究无迹,你的这种关注恰是降低了自身的专注力和凝聚力,在信息流中,你获得了一些,其实减少了更多,围观也是一种生命能量的消耗,这里消耗了,那里的积蓄自然就减少了,也许会发现,工作完成度降低了,一天的时间碎片化了,获得了信息,但或许下降了思考力,因为不断地知道和被知道着,人的思维纵深感不如以前了。我算是较迟才用智能手机的,原先比较排斥,但一旦用上了,各种功能由不得不关注,社会的发展也让手机成了生活状态和日常生活的延伸,然后,就变成了手机不傍身,心里不踏实。不必怪手机,实在是人性使然吧,毕竟可以关机的。
整理以前的绘画习作,看到2009年初画的一幅花卉,粉红花叶上绒毛纤毫毕现,阳光下熠熠生辉,回想其时情境,乃匀细呼吸,以极细之笔,笔尖蘸一点点白色颜料,手腕且用力且轻放,瞬间轻扫纸面,一笔一笔点画而成。虽不过习作,但那种专注犹然入心。还记得前年临摹宋代花卉,薄绢上,细笔勾勒,正反面敷色,花叶、虫羽轻轻细描,在用心用力却又似乎云淡风轻中,专注力产生的创造感直等于幸福感。深省人和自己在一起的浑然一体才是不借助任何力量的存在。知道得越多,并不必然拥有更多觉知。只是,人总有弱点,有惰性,有脆弱,有不断生长的念头,也因此会有各种各样的瘾,手机之类的只是将此放大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