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果然比中学轻松。”“还是大学生开心,这几天还可以继续睡到自然醒,白天和夜里继续晃荡。”……坊间对此也多有吐槽或疑惑。有人质疑“大学的学期是不是缩水了?”“为什么不能像中小学那样统一在9月1日开学呢?”
据记者连日来的调查,这些问题皆出于对大学教育认识的误区,大学的教学周期和大学生的暑假是别有“洞天”的。
暑假为何有长有短?
家住中山西路800弄的徐阿姨是个大家庭,四个孙辈,一个读小学,一个读中学,两个读大学。读中小学的两个外孙女,上周五就开学了,但徐阿姨很纳闷,读大学的孙子和孙女怎么还那么潇洒,都要到9月中下旬才回学校上课。“学费和住宿费都是一年一收的,怎么放假的时间倒那么长?像是短斤缺两啊。”她说。
9月1日是“国定”的全国中小学新学年统一开学日,但高校历来是不受此开学日约束的,而是由各个学校自由决定何时开学。由此也造成了不同的大学,寒暑假时间长短不一,有的还相差很大。
最近,有网友从和高校官网资料里汇集了享有较长暑假的前几所大学。列第一名的浙江工业大学,暑假长达85天,是从6月26日到9月17日;其他分别为:温州医科大学75天,9月16日开学;华东师范大学69天;宁波大学66天;浙江大学73天;苏州大学64天;武汉理工大学53天;西南交通大学56天。也有的高校暑假要短不少。例如,西安交通大学40天、中国海洋大学(山东)38天、哈尔滨工业大学34天、中国政法大学35天、东北林业大学34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36天。
开学日为何不统一?
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都未对高校的放假天数以及学期设置做出法律规定,教育部及各省市也鲜有对高校的校历安排有过行政指令。这一点与中小学截然不同。以上海为例,每年的上半年都会公布下一学年度的全市中小学校历,细致到什么时候放寒暑假、什么时候开学、什么时候举行期末大考,以及每个学期各安排几周的教学时间,都规定得死死的。而这份校历对大学来说则不起作用。以前,因为师范生的教学工作要与中小学同步,所以,本市的师范院校也采用与全市中小学同步的校历,但近年来,随着师范院校里师范生占比已经极小,所以,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师范大学也早已自订并实施各自的校历。
上师大教育学院教授惠中说,高校学历与中小学不同步是惯例。一般来说,北方高校寒假比较长,南方高校暑假比较长。现在有的高校改革学期制,以前一学期上课18周,再用2周考试,如今有的高校实行长学期和短学期交错制,短的学期不到16周。还有一些高校比较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专辟了一定时段的实践教学周。这些都会造成各校的开学日和放假日不尽统一。
自定校历有何依据?
此次被社会热议的大学生放暑假长短的问题,折射的其实是各高校在自定校历上的“百花齐放”。因为,我国的许多高校早已突破了两学期制,即便是还在实行两学期制的高校,上下两个学期的周期长短也是大不相同的。
华东师大档案馆馆长汤涛教授说,高校与中小学的教学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就是高校有学分制,而中小学是以统一考试为衡量毕业生的标准。在大学里,本科生要完成多少个学分,一年里又必须修完多少学分,不仅各高校不同,就是同一所大学里不同的院系也会有很大不同。因此,高校只能根据自己的教学任务、教学计划来制定相应的教学周期,什么时候开学、一学期上几周的课,完全是高校自主办学的权利体现。这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史上几成惯例。“例如,原来的大夏大学设立过三个学期,也有过两个学期。特别是在战争年代,春秋两个学期的开学日子,还会因战火的原因或提早或推迟。而且,那时的招生也分成春季班和秋季班,在规定时段内如果招的学生太少了,学校就会再做做宣传,力争再多招点人,这样就会晚点开学。有一年,适逢通货膨胀,时任校长王伯群赶往重庆,向教育部讨要经费,所以学校就开学很晚。但不论怎么设置学期,有一点是不能含糊的,就是教学质量不能打折扣。”他说。
教改就要改学期吗?
寒暑假也是舶来品,是伴随着晚清学制改革而出现的。1901年袁世凯组织制定的《山东大学堂章程》规定:“每年春季,以正月二十前后开学,小暑节放学,给暑假;休息至立秋后六日开学,十二月十五以前放学,给年假。”之所以暑假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和立秋为时间节点,是因为要让寒假能保证包含有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以后,考虑到我国多数地方寒暑分明,冬冷夏热,不太适合学生在校学习,因此,我国学校的学年逐步演化为春秋两个学期,在两个学期之间,即严冬和盛夏季节,学校则要放寒暑假。
“开学早点晚点,学期长点短点,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关键是看大学的培养方式是否科学。”惠中说,上海的7月和8月十分炎热,硬要把学生留在大学里接受短学期教学,效果也未必好。而在国外,8月份开学的大学也不在少数。总之,变革学期制不是教改的根本举措,只是一个教学周期上的形式变化。像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其哲学课的教学时间就有必要长达一年;理工科专业的高等数学,有的还要学一到两年。但有的高校会提供很多“短平快”的课程,以增加学生的选课范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些课程可能放在短学期里教学更适宜。
首席记者 王蔚
背景解读
越来越多高校尝试改革固有学期制
弹性学制让师生都有紧迫感
以前,我国高校基本上都是每学年里设置两个学期,这对加强基础、强化专业教学,特别是保证了大四生能有半年左右的大实习时间。但两学期制的缺点是缺乏必要的弹性,教学计划非常呆板。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部分高校开始探索引入多学期制,有三学期制的,也有四学期制的。
上海大学是上海高校中最早尝试运用三学期制的高校。这其实也是沿袭了原上海工业大学的做法。早在1985年9月,上海工大率先实行“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三学期制是上海大学第一届校长钱伟长先生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学校的。上大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说,所谓三学期制,是将每个学年分为秋季学期、冬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各为12周,但在春季学期结束后的6月中旬到7月中旬,又设有一个4周的短学期,是辟作社会实践的学期,而大一学生则是用这4周完成专业分流和国际化教育。所以,严格意义上说,上大是实行的“四学期制”。顾晓英认为,钱伟长校长引入这种多学期制模式,最大的好处在于师生的紧迫感强了。上大的暑假通常比其他高校要短,一般是8月下旬开学,12周轮换一个学期,中间只有一两天的过渡时间。以前一学期18周,现在只有12周,教学的适应期没有了,学生一开学就必须开足马力努力学习,逼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不能偷懒。多学期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选择与被选择的状态,这对他们毕业后尽快地适应和融入社会都十分有利。
据悉,目前全国“985”高校中,约半数是采用了三学期制。2002年,北京大学开始实行三学期制,之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浙江大学等也陆续尝试变革两学期制。但各高校并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都是根据自身情况有所变通。还有一些高校设立了专供学生自选的“小学期”,即暑期学校。但是,中山大学在实行了6年的三学期制后,又重新回到了两学期制,校方给出的解释是,三学期制已经完成了学校在特定发展阶段所承担的作用,目前重新实行两学期制,是因为学校已经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是遵循师生反映的意见。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两学期总共40周教学时间,改为三学期后,春秋学期课时势必要减少了,那么教学内容是否会被压缩、教学进程是不是会随之变得仓促、学生如何消化吸收,这些都是高校在改革学期制时需要协调好的重要问题。他建议,高校如果要进行学期改革,就要更加明确人才培养理念,完善好课程体系的构造,开设更多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同时也要增加教师对课程的投入力量。
首席记者 王蔚
延伸阅读
学生放假,大学教师去哪儿了?
“我过了一个‘假’暑假。”说这话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年轻教师宛宛。她说,这个暑假一直在忙学院工作,要迎新,要为新学期做各种准备,学生工作、教学工作、院务工作,三天两头有事情,几乎没有一个星期是完整连休5天的。
学生放假了,老师们还在忙?近日,麦可思教育研究进行了一项“老师们,你们的假期作客还剩多少”的调查。被调查的大学教师里,认为自己要忙于科研、值班、招生、迎新等工作而没有暑假的,占37%;认为自己有暑假,但早已开始上班的,占28%;认为自己至少还有一周以上假期的,占13%。
“大学生暑假=大学老师暑假?这误会大了去了!”这个话题在麦可思官微上引发了热聊。那么,大学老师们的暑假,到底有多长?据不完全统计,浙江工业大学以80天暑假勇夺榜首。其他的高校依次为:温州医科大学73天、华东师范大学67天、宁波大学66天、上海财经大学65天、浙江大学63天、苏州大学62天、上海大学53天、武汉理工大学51天、西南交通大学46。另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大学教师享有的暑假较短的十所高校分别是:西安交通大学40天、西南财经大学39天、中国海洋大学(山东)38天、中国人民大学38天、中国地质大学(北京)36天、哈尔滨工业大学33天、中国政法大学33天、东北林业大学32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9天、清华大学28天。
那么,大学教师的暑假都干什么去了?
乐永康,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44岁的乐永康表示,这些年的暑假几乎都没怎么正儿八经地歇过,要么备课,要么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别人都以为大学老师有寒暑假,会很惬意,谁知,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要求高、工作量大,很难令教师真正轻松下来。“我是搞实验教学的,今年暑假直到8月下旬才稍稍能喘口气。暑假里,物理学系4名学生与核科学与技术系的1名学生组成了复旦代表队,备战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从放假开始集训,每天上午10点到校,天天要忙到晚上12点才能回家。一天里,训练、指导、分析、讨论,我和同学们都忙得连轴转。一早埋头实验室,下午师生聚在一起讨论,晚上继续做实验,这样的紧张生活成了暑假的主旋律。”乐永康说,经过激烈比拼,复旦大学代表队从74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最终斩获亚军,这是去年获第8名后的又一次突破。虽然暑假几乎泡汤了,但用两个字来形容自己的心情是最恰当的——“值得”。
首席记者 王蔚
现场目击
大学生的暑假实践精彩纷呈
走遍千山万水 收获社会认知
暑假里,来一场轰轰烈烈又脚踏实地的社会实践,是沪上每个高校的“规定动作”,但从具体的实践项目来看,各校的“自选动作”又是相当精彩纷呈的。暑假不是用来孵空调的,不是用来晃荡的,这已成为绝大多数当代大学生的共识。这样的暑假实践虽然没有学分,甚至也没有多少掌声,但对他们的今后成长之路,却是意义久远的。
上海交通大学 点亮中国梦足迹
今年,上海交通大学着力推进国家重点区域和重点单位“翼计划”暑期就业实习实践活动。同学们的誓言是:“走遍千山万水!看交大人点亮中国梦足迹。”机动学院、电院、农生学院等多个学院的同学和老师前往上海、福建、贵州、重庆、新疆等地,进入各大企业、研究机构以及政府机关学习参观,与优秀校友深入交流,聆听他们在职场上的心得体会。这些活动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启迪。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诗句中的主角紫砂壶素以透气性好、透水性强、导热性好闻名。来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社会实践小组在体验欣赏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对其材料的优质性能做了探究。
“小浪花”暑托计划社会实践项目启动后,同学们开办了“小浪花”暑托班。每周一到周五,实践团的同学们安排了20节课,从室外的植物认知、蔬菜种植,到室内的趣味数学、科学实验。课余时间,大学生哥哥姐姐还为小朋友们安排了许多趣味游戏。
还有一支实践团走进了云南省洱源县丰源村,实地走村入户、探访调研,同学们更全面地了解到国家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也引发了大家理性思考当前扶贫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 用脚步丈量炎夏
从大一的志愿者到大二的校长,卢天立同学第二次来到了暑期“爱心学校”。他花了很大工夫安排课程,既要保持各类课程的平均,也要尽量安排得丰富。他说,自己在教课时会不拘泥于教案,而是会顺着学生的思路拓展教学内容。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2016级园艺专业黎兴同学踏上了天目山野外实习之旅。他与同学们或是在室内听老师讲解植物特点,或是野外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在山林的探险中,他欢喜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山林中不乏有吸血的蚂蝗,考察队的同学们几乎人人身上都有伤口。黎兴说:“用双手双脚去亲近大自然,用心去感受青山和绿水,这个暑期获益匪浅。”
人文与传播学院2015级广告学专业汤婷同学是第一次参加支教活动,走进了贵州省遵义市五马镇三元小学。汤婷发现,这里的孩子们都保有那份澄澈的纯真,对未来充满憧憬。他们会谈论起当红的明星,会聊到热播的电视剧。每天,她和其他支教的同学只能睡五个小时,教学活动结束后还要翻山越岭去家访。在汤婷看来,支教能够带给孩子们一些学习上的乐趣,给他们一些帮助,这就是对自己最好的褒奖。 首席记者 王蔚
记者手记
改革学期
不必跟风
两学期也好,三学期四学期也罢,高校的教学周期改革,检验的标准只有一条,那就是有没有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并有利于促进教学与科研质量的提高。
学期制没有绝对好坏之分。长学期可以夯实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短学期可以充分发挥“小快灵”课程的作用。因此,改与不改皆应从本校、本学科的实际出发,无需一刀切,也不必盲目跟风,一切还是要保持和体现大学自有的情怀与风骨。例如,原本运行得好好的课堂教学、科研体系和社会实践节奏,师生也都在其中游刃有余了,似乎就没有必要非要改成三学期。
同样,寒暑假短的,没必要羡慕人家长的;放假日子多的,也不必怕人说三道四。例如,中央戏剧学院的寒假,历来被坊间称为“史上最长”和“全国最长”,达60天之久。殊不知,中戏的俊男靓女,有很多人是要利用这个长假奔走于各个片场和舞台的。这样的假期实践活动,其收获远比课堂要大得多。中戏生寒暑假的辛苦,也绝非一般吃瓜同学所能体会。
学期制改革,真正要改的是教与学的内涵与外延,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的科学化。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