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被稀里糊涂地拉入了一个微信群,一看都是陌生人。他不知道什么原因,逐个看了一下微信群里的各个主儿,看到其中一个人,竟然是一个大腕,也是明人十分敬仰的一个名家。他再次查阅了微信群的内容,越看越兴奋了,原来这个微信群的群主就是这个大腕。他很小就读过这个大腕的名作精品,大腕的散文写得很棒。中学课本还选录了大腕的一篇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名作,明人至今还能倒背如流。
能进入这个微信群,明人自然非常高兴,虽然其他人几乎都不认识,有的名字也稀奇古怪,显然都是各地各方的。大腕作为群主,在微信群里再三强调声明,本微信群只是文学交流,什么都不要扯开,不谈政治、不传谣言、也不允许发布任何企业和产品广告。明人对此感到欣喜,群主真是懂规矩的人。
大腕几乎每天都会发一些精短的微语录,他的微语录写得最棒,文采优美、行文潇洒、而且意味隽永,确实值得一读。只是他觉得,这些内容仿佛在哪里读过,很熟悉,当然心里也很认同,于是他常常点赞打赏。有时五元十元,有时也有一百两百的。这么好的文章,又这样亲近的距离,有这样的缘分,明人自然不会在乎这点小钱。对于这点,群主在微信群里是明确的,所有好文章都可以上到微信群,大家都可以点赞和打赏。
时间很快,微信群建立一年了,这一年里,明人也曾试着发了几篇短文章,但有时羞于出手,也不敢在微信群里特别在大腕关公面前舞大刀。某天他感到十分惊喜,因为他的一篇短文,群主也就是那个大腕,竟然点评了几句,并且还推荐大家好好地欣赏,明人太高兴了,甚为大腕这种没有架子的亲切、平和而赞叹。他想大腕就是大腕,确实具有大家之气。同时他也更热爱这个微信群了。虽然大家素不相识,但是围绕在群主的身边,把他视为核心,这个微信群愈来愈牢不可破了。
那天明人在一个朋友那儿,邂逅了这个大腕的儿子。那个儿子也在文学圈里主管着一份电子刊物。明人很高兴地和他聊起了他父亲的这个微信群,大腕的儿子非常惊讶,当然也是不容置疑地说道,他的父亲已经七十好几了,又患了眼疾,从来不碰手机,何况是微信呢。他说也曾听说这种情况,曾经让人报过案。他们应该正在查处中。显然是有人冒充他的父亲,在组织这个微信群。
明人听得心里一惊。难道这个群主是骗子?他反反复复去查看了这个微信群,实在看不出这个群主,有什么行骗的地方、有什么行骗的痕迹和行为。他有点犹豫,甚或也有点依恋不舍,最终他还是没有主动退出微信群,但他成了潜水者,不再点评,更不再打赏。
又延续了一个多月。明人忽然想起,大腕的那些微语录似乎在另一位名家的书中读到过。他感到十分难受,果断地退出了微信群。但那个微信群令他好久不能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