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芳和徐汉兴夫妇已届耄耋之年,精神矍铄,“夕阳无限好”,里里外外忙个不停,服务社会。他们抓住“黄昏”,“把握生命每一天,留得晚霞映满天”……
“小区总理”理事忙
在上海体育学院老教授协会年会上,副秘书长杨国芳既是主持人,又表演舞蹈,还要唱歌,十分忙碌。听说,她退休近三十年了,“工作从未停过”。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同她聊起此事,她连说了两个“应该的”之后,话锋一转,“不过,这么多年也苦了‘老头子’!我在外面忙,家里都靠他。”
杨国芳副教授1990年刚退休,党组织安排她到体院居委会担任党支部书记和小区业委会主任,成了人们常说的“小区总理”,家里的事大多由丈夫“助理”了。
虽说是尽义务,但她从不马虎。她说:“看看是些‘芝麻绿豆’的小事,可弄不好就会变成大事。”2009年下半年,为迎接世博会的召开,小区进行改造,与居民正常生活产生一些矛盾,个别居民背后风言风语,说“干部起劲是得了好处”。杨国芳忍着一肚子委屈:“这是全局的大事,还得耐心做好。”当年除夕,认为她“得好处”的居民突然打电话给她:“杨老师,对不起!你做得对,我是听了别人瞎三话四!”她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对组织、对大家都有个交代。”
杨国芳还发挥体操专业特长,兼任体院小区舞蹈和健身操教练,为大家丰富生活,健康快乐,每周一次。现在又让她的女儿接班,“自己顾问顾问”。她说,我每天社会工作加起来的时间,不比退休前上课少,“说辛苦也真辛苦,说开心也真开心!”
“助理”并非等闲人
“老头子”,是杨国芳对丈夫徐汉兴的昵称。徐先生是航道科技专家,年近九旬,老共产党员,离休干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这两位可谓是“天生的一对”,他们对事业忠心耿耿,工作勤勤恳恳,诗云:“把握生命每一天,造福百姓我争先;不计回报勤耕耘,忠诚奉献为人民。”
徐汉兴投身水利事业60余年,为上海港航道事业及防汛安全工作了41年,为上海通向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负责的主要研究课题《潮汐的分析及预报计算》,先后荣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黄浦江潮位分析》获得上海市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988年离休后,他离而不休,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多篇,200多万字,出版《上海港志》(合著),曾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评为“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2010年他出版了60万字的专著《潮汐计算技术》,除在新华书店发售外,还赠送国家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母校南京河海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2011年5月1日,他应邀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创先争优”表彰大会,被评为“创先争优先进个人”,授予“最具科学发展观先进人物”,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有他的诗为证:“离休开启新航程,创新著书不让人;耄耋之年赴盛会,领导接见并合影。”
深情满怀援西藏
1974年,根据国务院的安排,上海组织高校教师支援西藏文教建设。论条件,杨国芳家里两个孩子读书,丈夫每天上下班骑自行车至少80分钟,可以不报名。但她想,“共产党员在关键时刻要站得出!”她在取得爱人的支持后,报了名。
这支40人的援藏队,杨国芳成了7名女教师中的一员。她很快进入了状态,积极准备,制订了一系列教学文件。“这是我一生中的光荣。”用她丈夫的话说:“一生为民乐奉献,事业顶峰在拉萨。”
于是,徐汉兴当起了“马大嫂”,成了家里“里里外外一把手”。昔日,杨国芳“无论寒冬与酷暑,生活重担一肩挑”,如今,“一九七四你援藏,我既当爹又做娘。”既苦又累,可是,在给杨国芳的信中,徐汉兴却总是“家中一切都好,望安心工作”。
教学开始后,学生很喜欢杨国芳老师的体育课。开始师生之间有点语言障碍,她就运用肢体语言,结合示范,学生很快就领会了。她又通过运动队的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师生的联系,她得到了很大的安慰和乐趣。
一年后,援藏教师和学生一起到各个偏僻的地方“开门办学”。杨老师到了一个很落后的县里,生活条件非常差,但是为了藏族同胞、为了将教育进行下去,硬是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两年后,援藏队将回上海的时候,有个学生抱着一只热水瓶赶来,对老师们一边哭一边说:“没有什么东西,就给老师们送来一点吃的。热水瓶里装的是鸡蛋调酥油茶。”那个学生还说:“这是他妈妈生孩子的时候才吃到的。”老师们非常感动。杨老师说:“援藏两年是短暂的,而这感情却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她又说:“两年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打下了思想基础,碰到困难,想想西藏两年,就难也不难了!”
义务教操十九年
1998年4月的一天,学校的近邻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居委会主任找到杨国芳,邀请她帮助小区开展健身活动,教退休人员和家属做做操跳跳舞。她欣然答应:“帮助别人健身,也可发挥自己的专长,一举两得。”这一帮,就是19年。
虽说小区不是学校的课堂,而她依然像正规教学一样备课、上课,早晨五点起床,从体院小区走到长海小区,比学员先到场地,即使是刮风下雨也坚持不辍,一大早出门,家里的事都由丈夫包了。六点钟(冬天六点半)开始,“既然教了,那就要教好,让学员们满意,在健身的同时共享乐趣。”
“凡事开头难”。二十多位学员水平参差不齐,她决定从练形体基本功开始,一步一步、一套一套动作慢慢地教,循序渐进。开始是每星期一次,后来发现学员们积极性很高,进步快,主动改为每星期两次,一些基础好的还成立了舞蹈队。
她认为,“老一套不行,必须要有新花样才能激起她们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她除徒手操外,又拓展形式和内容,教了棍棒操、响板操、球操,纱巾舞、扇子舞、草帽舞,西藏舞、新疆舞等20种,学员爱学,其他人爱看。还要挑选伴奏的音乐,录成磁带,反反复复,当时没有相应的设备,原始得很,费时费力。说到这里,杨国芳笑了:后来,我们“鸟枪换炮”了,有了VCD、DVD、U盘,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了。她说,虽然比以前累,但学员们练得很认真,“我愿意,我高兴!”她们参加街道组织的比赛,每次都榜上有名,载誉而归。“我辛苦一点很值得!”
杨国芳就是有这么一股劲,一切追求完美。她在读书和教书时,除了体操专业,还坚持学练民族舞、芭蕾舞等,“攥足了老本”。她还根据学员年龄和形势需要编操编舞,如庆祝香港回归,她们表演了《香港之珠》。2012年,长海医院为庆祝建军85周年举办了文艺演出,她创编了舞蹈《热血颂》和一个西藏舞,赢得好评。在医院每年的春节晚会上,长海小区舞蹈队的节目几乎占了晚会的“半壁江山”。队员认为,这相当于“年终汇报演出”,都十分认真。她的行动更感动了学员:“杨老师尽心尽力,用足了功夫,不认真学习对不起杨老师!”
2015年的一天早晨五点多,杨国芳在前往长海小区上训练课的路上,过马路时被一辆拐弯的轿车撞了,右脚受了伤,她试试还可以走,就让小车走了。“训练课是安排好的”,她毅然一瘸一拐地走向训练场地。后来又肿又痛,经医院检查发现趾关节骨折,上了石膏,休养一百多天才逐渐康复。学员十分感动。
杨国芳动情地说了两件她 “想不到而学员记在心上”的小事:2007年8月的一天,舞蹈队几位队员兴高采烈、喜气洋洋地来到她家,向他们夫妇献上鲜花,祝贺“金婚”。她们的深情和意外的到来,使杨国芳夫妇十分感动:“我们都把这事忘了!”2014年10月的一天,学员们特地为杨老师庆祝八十大寿。杨国芳说:“我没想到,老头子没想到,我家孩子也没想到,她们倒记住了,我真的很感动!眼角几次湿润了……”
年逾八旬的杨国芳,未雨绸缪,特意培养了几个学员当“助教”,为自己第二次“退休”做准备。她的工作受到了普遍赞扬,《杨浦时报》记者采写了一篇题为《夕阳斜照彩云飞》的报道。杨国芳一下成了“名人”。人们称赞她,她却连连摆手:“这是应该的,这是应该的!做得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