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静安区和田中学,这样的无边界课堂已经成为现实。15门覆盖了全部学科的“馆教结合”课程将在4年中惠及每一名学生。校长盛毓认为,一所学校的责任不仅在于教授知识,更应努力创造一个鼓励孩子乐学善思、拓展能力、适应社会的学习环境。
4年15次走进各类展馆
历史教师李小燕曾在上海博物馆担任过志愿讲解员,五年前,她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她把历史课堂开进了上海博物馆。
预备年级的任务相对简单,主要是观察青铜器的器形和花纹,掌握博物馆参观方法,思考获取信息方式;随着年级上升,同学们要接受更高的挑战,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项小课题。历史课本上《暴虐与抗争》一课,则被李小燕搬进了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不少同学学会从纪念馆内展示的旧报纸中,还原历史真相。
经过5年打磨,和田中学已经形成15门覆盖了全部学科的“馆教结合”课程。化学教师贾莉敏有一次在初三课堂上讲起自来水处理等知识点时,班上同学反响热烈,原来,同学们曾集体参观过梦清园,了解了上海的水利系统以及苏州河治理的过程及目前现状。当相关话题出现在化学课堂上,大家迅速联想到曾经见过的水处理模拟系统,展开讨论。
激发学生思维火花
女生马佳妮走进上海博物馆后,开始阅读大量历史书籍,两次在上海博物馆的征文比赛和知识竞赛中获奖。女生沈昕茹跟着美术老师李佳颐走进中华艺术宫,爱上了“海派书画”。
校副教导主任陈霱介绍,从今年开始,和田中学还将逐渐把“馆教结合学科实践活动”评价完整化、体系化,细化评价量表,提升每一次参观的价值。回到校园,老师们也将馆校结合的经验,运用到课程设计中,于是,阅读课搬进了图书馆,理化课堂多了各种实验探究。
每天感受积极情绪
盛毓坚信,“新优质”学校不只唯分数,不抢夺生源,不争抢排名,而是促进“人的发展”。两年前,女生张涵瑜刚入校时,她的妈妈担心她被其他就读名校的学生甩开。两年下来,张涵瑜不但没有掉队,甚至连原本比较薄弱的英语学科都赶超上来。“英语老师得知她喜欢唱歌后,就鼓励她学唱英文歌曲,甚至还带他们到学校的烘焙室一边做西点一边讲美国的饮食文化。”张妈妈特别赞赏这样的课程形式,“我能感受到孩子的充实快乐,我很信任这里的老师,也很期待孩子的未来”。
本报记者 陆梓华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记者 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