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好势头需保持
今年5月,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在南京举办,共有5场22出京剧武戏剧目参加了展演,成为京剧节的一大亮点。8月30日至9月2日,上海京剧院策划推出的新一届“京武会”武戏演出亮相逸夫舞台,武生名家张幼麟、奚中路领衔献演,来自京津沪等全国各地的近30位武戏精英汇聚一堂,南北武将强强联手,4天推出了12出精彩纷呈的武戏。
京剧艺术节和京武会的演出叫好又叫座,这样难得的演出机会让不少武生和武戏专家感到十分兴奋,而让这样的演出保持常态化,也成为从业者的一大诉求。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坦言,武戏的演出机会太少了,武戏在京剧演出中的占比,需要制度来约束。尚派传人张艳玲也说,年轻的武生们需要更多的平台,多举办一些京剧赛事对他们来说会是一种促进和激励。
鼓励武生多跨界
北京京剧院武生名家杨少春在会上表示,随着一些武生艺术家步入老年,40-50岁这个年龄段的武戏演员出现了断层。有些武生觉得出头无望就转行做了老师或从事京剧研究工作,可发展的职业选择相当有限,难以体面地转行让不少武生进退两难。上海戏校原副校长田恩荣对此直言不讳:“有作为才有地位。”单跃进以京剧老生王佩瑜为例,鼓励武戏演员们可以多多尝试跨界,但不要为了跨界而跨界,跨出去了,还要回得来,武戏的本不能忘。
武生的工作强度相当大,对体能的要求极高,在戏校时老师会监督练功,但进入院团之后很多武生却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田恩荣说,这次的京武会上,他看到很多上海戏校04届的学生,还有少数95届的学生,他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但很多人已经发福,还有一些人受伤没能参加演出。想要在院团中尽可能长地延续武生的艺术生命,需要院团和武生的共同努力。
武戏传承靠新招
上个世纪的上海是京剧武戏的重镇,不少武生名家都回忆起当年在上海学习、演出的经历,家家戏院都在上演着精彩的武戏,让国家一级演员严庆谷直呼“哈结棍”。盖派传人张善麟回忆说:“以前别人想学戏都是偷着学,所谓’江湖一点绝,莫对别人说’,现在条件好太多了,全是开班讲学,毫无保留。”
武戏的培训课程不少,但教师资质也成了新问题。由于一些武戏名家年事已高或者已经转行,严庆谷笑称目前的教学是“师哥教师弟,越学越不济”。在严庆谷看来,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必须有10年以上的舞台经验和接受2年的教师技能培训。而张艳玲建议,可以适当改变口口相传的授课模式,将一些老艺术家的经验心得录制下来,用多媒体的方式来授课。见习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