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他们,毕业大戏亦是《白蛇传》,“相比当时的青涩稚嫩,如今这群孩子确实成长了,尤其是顾芯瑜、王俊杰、徐晨曦几个主演,无论是在表演、唱功、人物塑造上都有长足的进步。”淮剧团艺术总监梁伟平回顾相隔4年的两场《白蛇传》,感慨说道:“演员的成熟是个漫长的过程,还好当初没有将他们打散,还好我们用‘学馆制’的形式,将这30棵苗子拴在了一起,期待他们树木成林的那一天。”
此学馆制非彼学馆制
“学馆制”这个名称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院团委托戏校定向培养戏曲人才的做法。此次《白蛇传》导演王世民,亦是淮四班这批孩子在戏校时的带教老师,他早年学戏时学校就有“学馆制”,在他看来:“当时的‘学馆’班和戏校普通戏曲班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更多是制度上的多样化体现,两种班的孩子都要练基本功,也都学文化课。唯一不同大概就是毕业后的去向,学馆班都是委培生,定向去剧团。而上海戏校招收的学生,毕业后统一分配到上海各大院团。”
淮四班,是自淮三班后,时隔30年,上海淮剧团首度招收的委培班。按传统概念理解,也算是“学馆制”出身。只是如今,“学馆制”这三个字有了更为丰富的含义。“想到要在团里设立‘学馆’制度,想要解决的还是自校到团的衔接问题。”上海淮剧团副团长梁伟平直言:“孩子们在戏校学习,主要是基本功的训练,毯子功、水袖功、扇子功,还有身训。而我们团也会派专门老师,去教授唱腔和表演。”可即便苦练10年,戏校毕业生距离正式演员还是有很长一段距离:“如何弥补这段距离的空白,是淮剧团创立‘学馆制’的初心。”
“抱团成长”完整梯队
其实,类似于“学馆制”的,还有一种做法,就是为委培班毕业生专门设立青年团。不论叫法如何,最终目的还是让新秀们“抱团成长”,这在梁伟平看来也是相当有必要的。“在戏曲人才培养上,我们吃过一些亏。行当齐整的一个班,毕业后进团,被拆开分到各个成熟的班组,就都成了散兵游勇。以往按惯例,毕业生进来总要跑几年龙套,再演几年配角,才有崭露头角的机会。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他们主要就是观摩学习,只有特别自觉、好学又有天赋的孩子,才可能成为出类拔萃的尖子。而一旦整个班级被拆散成为‘散兵游勇’,将他们穿插在成熟演员中,亮相的机会就更少。”
有了“学馆”的概念,就保留了委培班的整体性,也能将这个集体的精气神凝结在一起。年龄相当的生旦搭配、行当齐整共排大戏,所有孩子都得到锻炼机会。团里名师轮流指导,既不用学生个别找老师,也不让易懈怠的脱队,拧成一股绳共同前进,保证人才梯队的完整性。“孩子们保持一致的势头,也有利于我们拔尖子,将特别出挑的苗子不断推上主演的位置。”梁伟平说:“要知道,青年演员挑梁演大戏的机会极难得,要成熟演员为他们配戏,不可能是种常态,团里本身也有正在演艺生涯巅峰期的主演。但如果以‘学馆制’形式让他们自成一体,则就是整套班子的成长,避免青黄不接,也不会有哪个行当成缺口。”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