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曾报道过的这些故事,就发生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俗话说,金奖银奖,不如病人的夸奖。医改背景下,龙华医院的医疗服务有何亮点?病人高满意率的背后,是怎样的医患关系?日前,记者走访龙华医院寻找答案。
“文明空间”有温度
8月31日下午,骨伤科十九病区的病房里,75岁的陶毓仙一边迈着步子做锻炼,一边和骨伤科副主任叶洁聊天,“我在这里住得舒服,真不想走……”
“住得不想走”,是记者在该病区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传递出病人最朴素而直接的信赖。叶洁说,这里的患者大多受病痛折磨多年,因年事等原因无法手术,采用保守治疗,且反复住院,疗程拉得长。但在治疗室和病房内外,记者很少看到愁苦的脸庞,患者做治疗、聊天、做操、读报,一切都如在家般稀松平常。
陶阿姨两个膝盖都做过手术,这两年反复疼痛、不好走路。渐渐地,她把自己与外界隔了开来,终日与床为“伴”。后来到龙华医院做熏蒸、打针灸、吃中药,住了近十天,腿竟然能走了。
陶阿姨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她说,在这里,护士都是用“跑”的,怕错过患者的呼叫;医生休息时总在病房穿梭,不问病情也要聊聊家常;护士台对面的玻璃房犹如会客室,和病友们聊天、练施氏十二字养生功,再观赏下阳台上的花草,差点忘了自己在住院。
小小的玻璃房,是龙华医院推广的医疗服务品牌“文明空间”。2015年起,各科室结合病种特点,融合中医药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明空间。如肿瘤六科的“苁蓉驿站”取名源于中药“苁蓉”,亦有从容之意,传递给患者淡然的人生态度;肾病科八病区的“鉴肾”空间,“鉴”为鉴别,与“健”谐音,意为动静结合,引导患者早期鉴别、早期预防。各个病区一隅,皆成为新老病人交流、会客的小天地。
医生护士可信赖
在龙华,骨伤科的患者满意率排名很高,科主任莫文说,“看好病”始终是医生的天职。骨伤科三个专业组,十九病区以保守、康复治疗为主,中医特色最浓厚。随便问个患者,都能说出喜欢这里的理由——“医生好”“护士比我女儿还亲”“护工很热心”……
66岁的孙建民去年摔了一跤,胸椎骨折致下半身瘫痪,虽经手术治疗还是无法行走。来龙华看病的前三周,大小便失禁,令他十分窘迫。护工不声不响,吃喝拉撒照顾好;医生尊重他,热情邀他讨论治疗方案。然而,一个疗程后,双下肢肌腱刺激没有反应,老孙一度悲观,“我是不是再也站不起来了?”叶洁和护士长李群坐在床头,语重心长地开导,“不要紧张,这病急不来……”老孙点头,咬牙坚持,如今已能站立。医生赞他是“奇迹”,“接着努力,也许就可以走了!”
回忆起治病经过,老孙百感交集,几度哽咽:“要不是信任这里的医生护士,恐怕早就放弃治疗了。”他说,愿把下半辈子交给龙华。感恩之情难以言表,他想过写感谢信、送锦旗,但都觉得“不够”。“我想为医生做点事,也为病友做点事。”他建了个病友群取名“生活的强者”,供病友交流康复知识、医生护士发通知、做科普……不断闪烁消息的群成了大家的寄托。医生护士也养成习惯,每天再晚都要在群里“爬楼”看留言。如今,群成员发展到了70多个,老孙有个心愿,等他重新能走路,要组织病友们一起旅行。
“出院并不代表治疗的结束。”老孙说,医生护士主动告知联系方式,医院还会定期随访,邀请老病人参加健康讲座。对医生来说,患者就像是老朋友,把电话号码交出去完全放心。如今,这项“延伸服务”成为十九病区的传统,获无数患者好评。
做好每一个细节
“医院服务的眼光应当完整地落在患者身上,每个细节都要尽量让他们满意。”龙华医院副院长陈昕琳说,龙华医院作为全国中医优势品牌,始终秉承中医特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现代医院的科学化管理模式。如今,医院顺利完成国际JCI模拟评审,明年将迎JCI认证“大考”。全院上下始终牢记“质量第一,病人至上”的价值观,这也契合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方向。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