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何为什么那么感恩学校?学校又让孩子们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十年间生源数猛增
原来,小何是个“星星的孩子(注:自闭症)”,转学过来两年,他不仅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和爱护,也找到了上学的快乐。看到孩子每天开心地去上学,小何妈妈十分感动,她给校长发了条微信:“谢谢实小给孩子提供了那么宽松的学习环境,老师和同学给予了他理解和包容,他对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拉二胡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能进入世博实小,小何同学是幸运的。作为一所传统的艺术特色学校,世博实小的每个学生都要会一门民族乐器。每每看到孩子的进步和成长,做了近二十年校长的冯征峥都会泛起阵阵感动。2008年学校刚搬到新校址时,只有2个班70多个孩子,短短10年不到的时间,学生数已接近2000人。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进这所家门口的好学校。
留给孩子发展空间
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给学校艺术教学的正常开展出了难题。“先确保学生的需要,再把发展的空间留给学生。”冯征峥跟老师们商定,压缩教师办公空间,腾出占地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一个楼层改造成艺术中心。在这个本市中小学里罕见的硕大艺术中心里,集中了音乐室、形体房、合唱室、排练厅、古筝室,以及二胡、琵琶、笛子、中阮、柳琴、扬琴等专用练琴房。近年来,共有800余人次的孩子获得上海市乐器等级证书,还有一大批同学在上海和全国的器乐比赛中摘金夺银。
在学校里,孩子们总能推开一扇最爱的门。毕业多年的小史,不久前带着上海交大的录取通知书回校来看望老师。曾经的他活泼好动,谁都管不住,可在接触了二胡后,他就被悠扬的旋律吸引住了。音乐给了他专注的“魔力”,他的学习成绩也明显进步,后来还当上了大队长。
认同差异欣赏差异
除了每人会一种乐器,世博实小的每个孩子还都会至少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学校还专门辟出1200平方米,设立了人文科学创意中心。在这个中心里,整合了自然、技术、工程、数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知识的多元化课程,促进了学生在兴趣习惯、合作交流、创造性与问题解决等多方面的基础素养养成,为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搭建了舞台。
世博实小之所以那么注重为孩子开辟艺术、体育和科技活动场所,是因为冯征峥有了更深远的思考——将差异变成一种资源。冯校长认为,学校要始终关注差异、认同差异,甚至欣赏学生的这种差异。因为差异,课堂上才出现了个性化的想法与表达,课堂的生命力才变得丰满起来。教师不应把差异当作麻烦,而是要把它视作教育的宝贵资源。在冯校长看来,好的教师犹如一个指挥家,让不同的音符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不同的思想吐露自己的心声,在课堂上奏响一曲和谐的交响乐。
本报记者 王蔚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记者 陈之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