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及幼儿园开学已经一周了。孩子们除了背着书包上学堂,课余时间又奔忙于各个兴趣班之间。
给孩子报什么样的兴趣班?也挺让家长们费思量的。近年来,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已从过去以成人为中心的“填鸭”式方法,逐渐转化为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方法。不少家长开始认同所谓“快乐教育”,不要以自己的爱好来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而是由孩子的兴趣来决定。但是在专家看来,恰恰是部分家长这种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的做法,不利于孩子注意力与自控力的形成,也是导致孩子幼小衔接期难以适应的原因之一。
作为中国福利会信息与研究中心(宋庆龄儿童发展中心)的专家,宁夏老师长期从事幼儿心理与行为、家庭教育研究等领域的跟踪研究与实践,现主持上海市教育科研市级课题《构建本土积极家教支持系统的探索性研究》和中国福利会事业科学发展专项扶植基金项目《3-6岁儿童视听注意力综合测评》。她表示,幼儿们的兴趣点既多又易变,家长们常常困惑于是否要完全随着孩子的兴趣变化而变化,许多家长出于“应该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孩子还小,就需要充分的爱与自由”“要完全遵从孩子的兴趣”等想法,便选择完全跟着孩子兴趣走的做法,实际上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在宁夏看来,注意力与自控力是一对如影随形的品质,近几年,通过对学前儿童注意力的进一步跟踪研究,教育专家们发现,注意力与自控力也是幼儿时期需要培养的重要品质,这两大品质也是帮助孩子幼小衔接顺利过渡、适应小学生活的关键要素。家长应该从孩子已有兴趣点出发,给予必要的引导与支持。一方面,家长需要遵从孩子的兴趣,给予其个性化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家长需要在孩子因困难而选择放弃兴趣的时候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极大的支持与耐心的陪伴,帮助孩子渡过难关,而非随孩子所愿行事。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孩子积累在“不愿意”“不喜欢”“暂不感兴趣”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的经验,这一过程有助于孩子培养自控力与注意力,有助于孩子这些品质的迁移,以支持孩子适应未来的学习。
现在,素质教育和快乐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可和接受,但倘若家长始终唯孩子兴趣是从,则导致孩子长期处于缺乏自控的状态下,其注意力发展也将受到影响。良好的注意力与自控力并非一蹴而就,是需要通过长期培养获得的,这也是为什么每次长假结束后,有些孩子在新学期伊始适应困难,需要历经一段调整期才能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
近年来的各种研究发现,注意力包括多个通道和多种品质,这与人们通常单纯认识的“坐得住”“注意集中”不同,心理领域中的“注意力”所包含的品质更加丰富,有集中注意、转移注意、选择注意、分配注意、持续注意等等。有些平日表现乖巧的孩子,集中注意、持续注意比较好,但转移注意、分配注意较弱。有些平日表现调皮的孩子,虽然集中注意、持续注意较弱,但转移注意、分配注意较好。研究发现,某一种注意品质不足以评价孩子注意力整体的优劣。因而,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说,他们对于某一个方面的兴趣都未必是真正适合他的,而需要家长和老师进行引导。
对家庭和学校来说,一方面帮助孩子强化其已有的个别品质,并促进该品质在不同情境下的迁移,另一方面给予孩子薄弱环节的适宜干预,以促进注意力整体发展。宁夏老师指出,对家长来说,需要注意把握孩子的兴趣和自控力间的平衡,从孩子已有的能力出发,最大程度地支持孩子去适应这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