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于9月1日起在全国使用,《语文》所选古诗文数量比过去增加,且体裁多样,如《木兰诗》《悯农》《游子吟》《出塞》《出师表》等,其中小学语文有古诗文129篇,初中有132篇。
语文教材古诗增量很有必要,但如何让古诗文内化于学生的心,则需要提高“教”的功夫。古诗文对遣词造句、格律的要求非常严格,也比较难懂,小学低年级孩子对古诗的认识与理解是浮浅的,如果采用“填鸭式”课堂灌输,孩子们或许能背上一些古诗,但难解其意与韵味,因此要让孩子们真正读懂、理解古诗文,功夫应花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做到精教、细嚼、深解。
精教就是精心讲解,教学精耕细作;细嚼就是仔细咬嚼古诗的味道,精心琢磨,反复玩味;深解就是全面、准确地理解古诗的含义与韵味,而不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要做到这6个字,课堂教学是关键,老师讲解古诗文要有业精于勤的教学“工匠”精神,讲深讲透,切忌粗枝大叶。几乎每一首古诗都有着娓娓动听的故事,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将古诗词与故事“嫁接”,通过讲好故事帮助孩子们理解古诗文,这样教学效果显然会更好,更能调动孩子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与积极性。
学好、领会古诗文,还需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作用,充分利用好博物馆资源。譬如我国多个城市建有唐代大诗人“李白纪念馆”,如果组织孩子们到馆内边参观边咏读李白诗词,在此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中,触景生情,融会贯通,对李白诗篇的理解和消化就会比单一的课堂教学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