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张宇注意到,老师上课擦黑板时总是扬起阵阵粉尘。“这对老师和同学的健康会产生什么影响?”她的心中浮出问号。学校给她买来实验小白鼠,配备实验空间和实验辅助人员。每天午休、放学后她就来到实验室,学会照料小白鼠、尝试对照组实验、进行观察、学习解剖。她发明了可吸收粉尘的黑板擦,也被评为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
类似故事在卢湾中学还有很多。学生心中的“问号”被激发出来,并转化为成长的“感叹号”。在卢湾中学的课堂上,学生们要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沿着怎样的声波传递路线从山上传到水面;从生物学角度探究,“霜叶红于二月花”遵循了什么生物学规律。如今,在上海教育界,卢湾中学的“无边界”课堂引起广泛关注。何莉介绍,“跨学科”整合给予学生的是自主设计、活用学科知识的机会,培养其多元视角,鼓励其大胆想象。
今年暑假,女生杨晓婷欣喜地接到了上海交大附属中学的录取通知书。“我初二遇到了李老师,她鼓励我让我爱上了数学。初三时我的成绩已名列年级前列,可我从没在机构上过课。”杨晓婷感慨地说,母校不仅教给她知识,更有对待生活的态度。
卢湾中学提倡,教育要用“大拇指”代替“食指”,提醒老师用赞美、夸奖和肯定代替对学生的不尊重。卢湾中学要求每个老师做到16个“知晓”,学生的姓名含义、生活习惯,家长的教育思想和愿望,甚至学生的上学路径和社区环境等,老师都要有所了解。2016年12月,卢湾中学代表上海入选教育部全国师德建设优秀案例,也成为本市唯一入选的优秀案例。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