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9月2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注重个性采访
陈思和
  陈思和

  我已经记不得什么时候认识楼乘震的。大约是在我担任中文系主任的时候,经常请学术名流来做讲座或者召开学术会议,在来往的媒体记者中,老楼总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不是因为他在一般记者群里显得年龄偏大,倒是他的在场总是那么认真,活跃,你只要看到一个在现场忙上忙下拍照录音的人,一定是他;只要看到一个在会场提问环节总是第一个举手发问,而且锋芒命中要害的人,也一定是他;还有在讲座结束后,一个会主动找演讲者个别交谈采访的人,那更一定是他。他原来在上海《文汇报》工作,后来去了深圳,在《深圳商报》担任记者,后来又回到上海,在深圳报业集团驻沪办事处兼记者站工作。这样我们就有了经常接触的机会。我原来与《深圳商报》的几位编辑都是很好的朋友,有了这层关系,我能够读到这份报纸,副刊《文化广场》是我所喜欢的读物之一,在我的朋友主持时期我也是它的经常性的撰稿者。我与老楼就慢慢地熟悉起来。

  我从老楼的采访文字和人物特写上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化活动的讯息,而是一种有思想有深度的报道。他对于人物的访谈和特写总是能够抓住主要事件和场面,沿着人物的性格描写而深入展开,许多内容都是通过他独特的采访而取得的,熔铸了他的人生经验和选择。比如写萧斌如,萧老师是上海图书馆的一位资深馆员,她负责编辑的《中国近现代丛书目录》是现代文学学科极为重要的工具书,在没有互联网数据库的年代,那本《目录》就是引导我步入学术殿堂的入门书。我也是上世纪80年代就认识萧斌如老师,但我一直不知道这本重要的《目录》就出自她的辛勤劳动,萧老师也从来不炫耀自己的学术成就。老楼对萧斌如老师的特写就是从这本《目录》写起,接着就逐步铺展开萧老师晚年身负重任征集名人手稿的工作,写了巴金、茅盾、陶行知、柳亚子、爱泼斯坦……一份份名人的手稿文献是如何通过萧斌如善解人意的努力,获得作家或者作家家属的信任,而为上海图书馆的名人手稿馆征得珍贵的藏品。我现在在图书馆工作,深深了解这项征集工作的意义和不易,萧斌如就是一个恰好的展示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展现了上海图书馆名人手稿馆的丰富和辉煌。又如写劳继雄,劳先生是著名的书画鉴定家,煌煌九大卷《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是中国书画界的扛鼎之作,熔铸了书画、收藏领域顶级人物的珍贵经验和见识。在老楼的笔下,劳继雄也是一个展示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看到的是谢稚柳领衔的书画界专家组长达八年的普查鉴定全国古代书画工作,生动描写了谢稚柳、启功、徐邦达、谢辰生等顶尖专家为国家保护文物工作中的音容笑貌。

  老楼的人物采访和特写的接触面非常之广,本书所搜集的只是他的一部分文章,涉及到文学、艺术、翻译、摄影、收藏等六个方面,真是群星灿烂,把中国文化的上空照耀得绚烂璀璨。有些文化巨人的采写,是通过他人的嘴巴转述的,却比当面采访还要精彩。如写巴金的那篇,老楼主要是采访了两位新华社的记者郭玲春和赵兰英,她们都写过关于巴金的重要报道。我不了解老楼是同时约了两位名记者现场采访有是分别采访以后综合成稿,文章里又好几处都透露出重要信息。从一般内容上说,两位记者所谈的内容,我都是知道的,但是我读到以下一个段落时,却想了很多很多——

  郭玲春:不久,我到上海采访,去华东医院看望巴老。刚看到我,巴老有些迟疑。我说:“巴老,你不认识我啦?”他立即敏捷地反应:“噢!郭玲春,那说明你很久没来看我了。”巴老靠在椅子上,我在他身边坐下问:“巴老,你在怀念从文的文章里说有人告诉你,迟发消息的事不怪郭玲春,这个人,是谁啊?”巴老突然咧着嘴像孩子那样嘿嘿一笑,说:“这,这个人就是我自己啊!”他边说边拍拍我的手:“就是我自己。”我们都笑了,为他的“狡黠”和如今的“坦白”。我知道,巴老的批评并不是针对一篇新闻报道,他是为朋友,为一代文人曾经和现在还面临的不公正待遇鸣不平。

  熟悉巴金文章的人都知道这个掌故是指沈从文去世时新华社报道的冷淡反应,巴金的《怀念从文》是从责备郭玲春的报道开始写起的。当然明白国情的读者大约也看得出巴金在文中并非是真的责备郭玲春,只是一种文章的起兴手法。但是对于不了解情况的人来说,还是可能会对郭玲春有所误解,我想,郭玲春一定也感到一些压力,所以才有上述的陈述。但是我感兴趣的是,(比如)当郭玲春问道“有人”是谁的时候,没想到巴老直截了当地承认,“有人”就是他自己,也就是说,文章里关于“有人告诉……”这一段,是巴老的“创作”,是虚构的。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巴金晚年写《随想录》可能采用的手法中,就有虚构的因素。巴金是一位作家,当他直面社会,批评某些社会现象时,为了让他的观点更加生动地传达给读者,在某些细节上就很可能采用虚构的创作手法。这一点,在楼乘震采写、郭玲春提供的这一细节上,可以得到证实。这样的采访和特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好文章。

  另外,《文化广场》是一份版面非常活泼、内容也时时出新的副刊,这与老楼的卓越工作是分不开的。老楼长期在《深圳商报》担任记者,应该是他最感到开心的岁月时光。

  老楼已经退休,身体也不是很好。我与他相交十多年,看着他一点一点老去,我自己也是变得白发苍苍。现在我们见面时的第一句话,经常是问对方的身体如何。虽然他退休了,还是能够敏感地关注社会上的各类文化活动,每有信息必会抱病参与,而且写出有质量的稿子来。 (《铁骨柔情》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习近平在上海
   第A03版:习近平在上海
   第A04版:习近平在上海
   第A05版:习近平在上海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文化体育设施新风景
   第A08版:要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科创上海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军界瞭望
   第A24版:互动/新健康
注重个性采访
不老的作家
静 观
奥地利小镇之秋(水彩)
再说匠心(外一首)
退休
南翔老街
新民晚报夜光杯A19注重个性采访 2017-09-25 2 2017年09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