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军界瞭望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9月2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欲强推“国防自主” 印军信心“不够足”
李学华
■ 印军装备的国产“布拉莫斯”巡航导弹
■ 印军使用“万国牌”武器
  今年9月,印度历史上第二位女性国防部长尼尔马拉·西塔拉曼走马上任,她明言自己的首要任务是推动军工战线落实“印度制造”政策。按照《今日印度》周刊的说法,西塔拉曼和总理莫迪在发展本土军工业,减少对外技术依赖上有高度认同,印度国防工业有望迎来难得的“春天”。

  巨资推动“印度制造”

  2014年5月,号称“改革推土机”的莫迪出任印度总理,他把“印度制造”战略的“第一把火”烧到军工业,从那一刻起,外国公司若想竞标印度军备项目,得先找到当地合作伙伴,贴上“印度制造”标签。印度新版《国防采购规定》更是将政府军品采购重心放在本土企业,规定“本土设计、研发、制造”项目享有最高采购优选级,而直接外购武器只是印度政府的最后选择。原印度国防部长帕里卡尔称,新规定“给‘印度制造’战略加装了发动机”。

  几年来,莫迪政府不仅将多项武器全球招标计划转为国内生产,还把“出工不出力”的官僚陆续清除掉,这一回,素以“行动力强”闻名的西塔拉曼执掌国防部,更是表明将“印度制造”政策落实的决心。《印度时报》报道,莫迪领导的内阁安全委员会已批准200亿美元的军事采购预算,其中有150亿美元用于采购六艘常规动力潜艇和六艘核动力潜艇,“全由印度公司建造”。

  有研究表明,印度如果减少20%-25%的武器进口,可为本土增加10-20万个高技能工作岗位。莫迪指出,印度若在未来五年内将军备国内采购份额从40%增加到70%,将会在国防工业获得双倍产出,在创造就业机会、升级相关制造业和服务业方面都会产生显著影响。

  不过,莫迪团队鼓吹的“印度制造”味道并不纯。按照《国防采购规定》,印度国内设计、发展和制造的武器装备并非全都要求出自印度人之手,只需满足40%以上由印度国内设计和生产,或其中60%在印度国内制造即可,“这反映出印度对本国研发及制造实力没有信心,也可能令‘印度制造’演变为‘外商在印度组装’,对印度帮助不大”。

  本国军队不看好

  《今日印度》称,当前印军规模居世界第三,国防开支居世界第六。早在20世纪90年代,印度就提出要在2005年实现武器装备国产化率达到70%,但这一目标根本没实现过,印度仍有约60%的军事装备依靠进口。印度人民院发布的数字显示,2012-2016年,全球武器出口量的13%流入印度。媒体预测,未来七年,印度进口武器的费用预计达1300亿美元。

  印度大量外购武器的背后,凸显了印度军工科研生产能力的缺失。以拥有52个实验室的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为例,它总是在拿到巨额政府资金后,无法向军队交付合格产品,成了拖延工期和造价高昂的代名词。印度国防部指出,近20年来,DRDO开发的装备只有29%为军队所用。

  军工产能不足是影响“印度制造”政策执行的另一个原因。《今日印度》称,尽管今年印度军工企业可向军队提供价值5700亿卢比的武器弹药,但仍“落后于军方的实际需求”,其间的缺口只能靠外购弥补。

  军队怀疑国产武器品质,也是影响“印度制造”政策效果的隐忧。由于制造水平差,“印度制造”的军品基本是“低端”的代名词,很多印度军人抱怨国产武器工艺粗糙,质量不稳定。以印度国产“阿琼”坦克为例,它的最终造价超出预算20倍,用印度《商业标准报》记者阿贾伊·舒克拉的话说,印军对“阿琼”的性能并不放心,所以仍在使用俄制老式T-72和较新的T-90坦克。

  民企或带来“鲶鱼效应”

  《今日印度》称,低下的行政效率、盛行的官僚主义以及随处可见的贪污腐败,是影响印度国有军工企业崛起的重要因素,“如果不铲除,‘印度制造’很难实现”。在许多外商眼里,印度政府部门存在各行其是、互不协调的顽疾,法国达索公司印度战机项目总监埃贝尔·弗朗西斯说:“(印度)可能在某些领域能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企业,但就整个军工行业而言,他们要想强大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刺激印度军工业焕发活力,莫迪政府试图让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制造,“经营灵活性、抢占科技前沿的能力以及较高的效率是民企的优势,如果把军工生产的大门向他们完全打开,无疑将成为搅动沙丁鱼群的‘鲶鱼’”。实际上,印度国防生产已于2001年向民企开放,但成效不佳,一位印度民企执行官抱怨:“印度政府一边忙不迭地把合同发给国有军火公司,另一方面却不对民企表现出任何兴趣,可是我们完全能完成十年千亿美元的订单。”

  实际上,莫迪政府推进“印度制造”战略,最紧迫的任务是保证相关鼓励民企措施真正落地。前印度国防部财务顾问考谢实说:“为他们创造真正方便的基础环境,指导他们整合产业链,同时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减少后顾之忧。”他强调,只有将整个军工行业活力激发出来,才能真正实现“印度制造”,而不是让外国公司“来印度制造”。 

  李学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习近平在上海
   第A03版:习近平在上海
   第A04版:习近平在上海
   第A05版:习近平在上海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文化体育设施新风景
   第A08版:要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科创上海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军界瞭望
   第A24版:互动/新健康
欲强推“国防自主” 印军信心“不够足”
俄罗斯讨论为军人看电影“立法”
“关岛之鬼”助美军 收复“太平洋心脏”
军界瞭望
新民晚报军界瞭望A22欲强推“国防自主” 印军信心“不够足” 2017-09-25 2 2017年09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