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9月2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画邬达克
翁治方
  翁治方

  去年初,经好友引荐,结识了邬达克旧居修缮投资方刘素华女士。初次谋面便一见如故。刘总赠我一本她主编的《邬达克的家——番禺路129号的前世今生》。悉心读罢这本图文并茂的书籍,我浮想联翩——

  1950年,刚满6岁的我,随父母从岳阳路乔迁至番禺路95弄45号(今平武路8号),舍间朝南与邬达克旧居、朝西与孙科住宅为邻。我在番禺路整整住了半个世纪,直至2001年家母家父相继仙逝才搬离。小时候并不知晓附近就是大名鼎鼎的邬达克经典建筑,但现在回想起来,冥冥之中,也许就与邬达克有缘?

  缘不只此。上世纪70年代,我供职于九江路人民大舞台,九江路口就矗立着邬达克的杰作沐恩堂。再朝北往南京西路走去,国际饭店巍然屹立;贴隔壁的大光明电影院,是邬达克设计生涯的里程碑,也是我当大舞台美工那12年间每周一必去观摩试片的场所……真没想到从小到大,我一直不经意间转悠在邬达克那些风格各异的优美建筑旋律里。

  浮想联翩之余,情不能已,决定以邬达克建筑为素材,创作一幅105×70cm的油画。我把两组互为毗邻的建筑作为中景近景,远景则是浩瀚晴空里,邬达克形象在天堂显灵……为避免疑似剪贴拼接,我力求通过虚实、冷暖的变化,将近、中、远景区分开来、融为一体。鉴于此画表现了几处建筑的屋脊,尤其国际饭店,建成后半个世纪仍是上海建筑的高度,故题为《海上“邬”脊》。

  刘总看到拙作,颇感兴趣,决定以邬达克纪念馆和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的名义永久收藏此画,专用于每年持续举办的“探索邬达克”系列科普项目宣传,并在今年的活动开幕式上,给我颁发收藏证书。我庆幸《海上“邬”脊》有了适得其所的归宿,更感悟贝聿铭大师的经典题词——“邬达克的建筑过去是,现在是,并将永远是上海城市轮廓的一抹亮色。”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上海文化体育设施新风景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随笔/评论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10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专版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广告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阅读/连载
   第A26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7版:市场之窗/资讯·广告
   第A28版:好吃周刊
   第A29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A30版:优游食林/好吃周刊
   第A31版:新民健康/广告
   第A32版:专版
命运与诗
跳下树当“八路”
我画邬达克
怀恩师蒋锡夔院士
怒放的生命
登敬亭山
新民晚报夜光杯A24我画邬达克 2017-09-28 2 2017年09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