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9月2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怀恩师蒋锡夔院士
张秀莲
  张秀莲

  惊闻恩师蒋锡夔院士驾鹤仙去,我身在美国,只能遥遥给恩师送行。

  1982年,我十八岁,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一年后师从蒋锡夔先生。先生早年从美国海归,比较“洋派”,喜欢给学生们起英文名字,给我取名“Shirley”,说一来跟我的中文名发音相似,二来因为我长得像那个著名的美国电影童星Shirley Temple。虽然我也是大眼睛圆溜溜,当时娃娃脸稚气未脱,但是自知还是跟影星长得不像,先生的说法,只是表明了对我这个普通学生的爱护之情,让我感激和感动。先生费心取的英文名,我非常喜欢,到美国后工作生活,三十多年来一直沿用至今。

  蒋先生在科技界以“三严”(严肃的工作态度、严密的思想方法、严格的工作方法)和“三敢”(敢想、敢做、敢于自我否定)著称,言传身教,对实验步骤的细节要求非常严格,对每个实验数据都要求精确无误,我做学生的深有体会,觉得还可以加上三个“严”字:严谨、严厉和严苛。我当年做实验真是艰苦卓绝。超低温用液氮、干冰,高温测反应速度用油浴,自由基反应需要抽真空……每一个参数都来之不易。到了写博士论文的时候,蒋先生又是坚持严苛的完美主义,改了又改。当时电脑输入文字还不普及,我们论文都是手写手抄,先生改一遍,我就重新抄一遍,三番五次下来,抄写得最后几乎崩溃。

  蒋先生和我们讨论课题时非常严肃,甚至严厉严苛,平时却是平易近人。我当时的男朋友、后来的丈夫王志民当年拜在周维善院士门下读博。好几次有机所开会时,周先生和蒋先生就会以两亲家自居,互相笑着开玩笑,一个说你女婿来了,一个说你儿媳妇来了。有一年春节,我和王志民留在有机所,没有回家乡过年,蒋先生就请我们去家里做客。先生家里居室布置朴素雅洁,茶几上有盆水仙花,花开洁白,纤尘不染。先生和师母的家常款待,让我们有回家的感觉。一顿午饭美味可口,师母还介绍八宝饭的做法,说红豆去皮,豆沙更细腻,什锦菜一样样各自炒熟,再拌在一起,味道更好。最后坐在沙发上自拍合影时,师母特意让王志民挽着她坐一边,让我挽着先生坐一边,那份亲切温馨,历历在目,宛如昨日。

  蒋先生一直是我人生的引路人,就连我后来到美国做博士后,虽然蒋先生跟博士后导师Sharpless教授没有直接联系,也是先生间接引荐。先是蒋先生两位美国老朋友教授来访,让我陪同翻译。后当有机所邀请国际知名科学家Sharpless教授来访时,原先负责接待的戴立信先生突染微恙,想起我曾经圆满完成美国教授的接待任务,就向有机所推荐了我,这才有了我和王志民1991年一起到Sharpless实验室做博士后的机会。Sharpless教授十年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我们有幸列于同工作者名单中。王志民有幸学到了化学产品工业化工艺开发的绝技,Sharpless教授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还特意介绍了王志民的工作,并展示了他的照片。

  师恩浩荡,师恩难忘。我不能算蒋先生的好学生,后来并没有继承他的科学事业,而是遵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始写诗歌小说。我谨记蒋先生的教诲,严于律己,以德为先,写的小说都是弘扬正能量的。可惜我总认为最满意的作品还没有写出来,笔耕不辍中,还没来得及把自己的诗文跟蒋先生汇报,蒋先生已经离去。不过我坚信,我的做人和作文,是可以告慰先生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上海文化体育设施新风景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随笔/评论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10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专版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广告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阅读/连载
   第A26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7版:市场之窗/资讯·广告
   第A28版:好吃周刊
   第A29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A30版:优游食林/好吃周刊
   第A31版:新民健康/广告
   第A32版:专版
命运与诗
跳下树当“八路”
我画邬达克
怀恩师蒋锡夔院士
怒放的生命
登敬亭山
新民晚报夜光杯A24怀恩师蒋锡夔院士 2017-09-28 2 2017年09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