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年以来,上海文化艺术界群策群力,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创作和工作的重心,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多滋养人民心灵。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
回顾歌颂伟大革命历程
展览分为四个板块,分别以“石库门”“窑洞门”“天空门”和“复兴之门”的艺术象征符号,象征中国共产党诞生96年来的重要历史阶段;反映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救国图强真理,带领人民不屈不挠斗争,不畏艰难困苦,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作品种类涉及油画、国画、版画、连环画、雕塑等,作者有刘海粟、陆俨少、唐云、程十发、吕蒙、沈柔坚、贺友直、哈定、陈逸飞等已故的前辈艺术家,也有当今的老中青各代艺术家,以呈现不同风格的相关主题作品。
展览从10月下旬到11月19日,将运用艺术手法,通过视觉艺术作品,营造史诗般的艺术氛围,以感染观众。同时,也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美术界人才辈出、成果辉煌的体现,配合大型史诗性展览,主办方将组织诗人、作家创作一批散文诗。这些散文诗将与画作有机结合,通过布展设计,在展览中进行呈现,这样的展览形式也是首次。此外,还将组织诗歌、散文朗诵会的巡回演出。
中华创世神话
为文化培根固源
炎黄与蚩尤、神箭后羿、鲧禹治水等英雄纷纷登场,“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浓墨重彩地对中华创世神话进行深度探源,聚焦中国元素、讲说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体现出宏大的艺术构思和厚重的人文情怀。去年开始,随着“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全面启动,一场围绕中华创世神话的“头脑风暴”和“创作热潮”正在上海文化界持续升温。上海用三年时间,创作推出连环画、文学、影视剧、舞台剧等一系列各种形式的优秀文艺作品,努力打造文艺创作、学术研究、教育传播的三大高地,梳理中华文明浩瀚起源,展现祖先开创世界的精、气、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文化源头上的支持。
最先完成的项目是《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连环画项目,连环画作品形式上主打“绘本”概念,聘请学者吴贻弓、孙颙、赵昌平等为学术顾问把关内容,美术创作则由中国绘画名家如冯远、施大畏、罗中立(绘画指导)及一批初露头角的青年画家共同参与,堪称近年来全国规模最大、艺术水平最高的一次连环画原创活动。今年8月的上海书展上,30册中华创世神话连环画绘本系列集中亮相,向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献上了全国美术文艺工作者的一份礼物,与此同时,画作原稿也同步展出,引起了读者的热情反响。
连环画项目初战告捷,近日,在中国编辑学会美术读物编辑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26届“金牛杯”全国优秀美术图书评奖会议上,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连环画绘本系列》斩获金奖。谈及这次得奖上海人美社总编辑邱孟瑜表示,这套艺术绘本的别具特色,使它得以在众多传统艺术经典的“大部头”中脱颖而出。她建议不要把这套书单纯当故事书阅读,而是可以终身阅读的小画册。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读到的是故事;再长大一点,可以看出艺术之美;更大一点绘本故事可以和历史的学习结合;最终传递的是中华民族的信仰。
上海市文联主席、组委会副主任施大畏表示,希望通过孩子与他们父母的共同阅读,在亲子关系中,70、80后的父母把古老的神话故事讲给孩子听,更重要的是把中国远古时期的神话蕴含着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思维密码传递给孩子,从中能够找到中华民族的源头,找到民族的根与魂。”目前这套图书已经深入了社区和学校,让上海的中小学生在课堂内外亲近阅读,了解中华民族、中华神话的源起,大大增强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目前“中华创世神话”项目已被定为市级重大课题,将吸引更多高校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推进带动人才培养,提高神话研究在科研院校中的学术地位。据悉,上海将集结全国全球学者,进一步梳理中华创世神话的谱系,确立“一体多元”的格局,为中华文化培根固源、为中华民族塑魂铸魂、为海派文化壮骨强身。
墨韵飘香马六甲
“一带一路”中华文化遍足迹
地处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的马六甲,是联合国颁布的世界文化遗产之城。马六甲距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130公里,据记载,郑和下西洋,7次航程有5次到达马六甲。
艺术无国界,浓浓中华情。从今年国庆节至今,中国书法成为这座世界航运重镇里最热的话题。配合“一带一路”宏伟蓝图,将书法交流作为新时代中华文化输出的符号,由上海朵云轩集团和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墨缘·马六甲——丁申阳“一带一路”书法艺术展》在当年郑和下船处附近的一栋古建筑里——郑和·朵云轩艺术馆举行。当地的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站几乎天天报道,掀起了马来西亚的书法热潮。用郑和·朵云轩艺术馆馆长黄文庆的话说:“这几天马六甲还是高温日,连续三天,来参观丁申阳书法展览的人流如织,马六甲的书法热越来越高涨。”
作为 “一带一路”书法艺术巡回展的首次海外之行,丁申阳创作40余件书法精作,隶、行、草、楷书样样皆有,淋漓尽致地呈现其书体全面、形式多样的艺术形态,精选了历代包括东晋王羲之、陶渊明,唐代李白、杜甫、杜牧,北宋苏东坡、南宋辛弃疾等具有代表性的名篇为主题,如《兰亭集序》、《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将中国优秀的诗词与笔墨巧妙衔接,尽情展示“墨韵”,是对于海上丝路文化传播的一次回顾与全新展望,也是对“一带一路”精神与文化繁荣推广相结合的一次崭新尝试。展览中,丁申阳书写了习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的讲话,这些作品使展览在整体风格上把握了法度与性灵、传统与现代的统一,丁申阳表示,“一带一路”建设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东南亚多点开花是当务之急。
书法至简,笔墨纸砚;书法至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马六甲州对华商务特使拿督颜天禄说:“马来西亚的华侨已经是第五、六代,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危机。著名书法家办展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典范,希望这样的文化展越多越好,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化。”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中华百年老字号,朵云轩经实地勘探后,在马六甲地标性建筑“红房子”对面,选中了一栋具有300多年历史的老建筑。在苏州园林设计师的精心修缮下,2014年郑和·朵云轩艺术馆正式落成,由此成为中华老字号文化走出去的海外场馆。近3年里,这座古色古香的南洋小楼相继多次为中马两国知名书画家举办艺术展览,成了马六甲的文化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