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窠臼 观众认同
唱响主旋律,讴歌大时代,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昨晚,央视一套播出了电视剧《黄大年》的大结局,该剧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剧中黄大年的话语让人印象深刻——“我并不想等到叶落才归根,我要把我多年所学都交给我的祖国。”央视八套目前正在重播根据“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原凤阳县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扎根小岗村6年的感人事迹拍摄的电视剧《永远的忠诚》。
国家话剧院的英模题材话剧《谷文昌》最近上演后在北京获得了好评,该剧突破了英模戏“绷着、端着”的窠臼,充分展现了主人公的生活情趣,塑造了更加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同题材的还有电视剧版《谷文昌》。电影《邹碧华》讲述的是被誉为“时代楷模”的人民法官邹碧华的感人事迹,影片对邹碧华的理想追求、奉献精神和改革实践进行了生动的艺术诠释,精心塑造了一个真实、朴实而接地气的人民法官,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崇敬感。
金秋荧屏 榜样涌现
在前晚央视播出的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特别节目《壮丽航程》中,电影《焦裕禄》男主演李雪健和现任兰考县县委书记同时亮相《扶贫书记的朋友圈》。当听到“兰考脱贫”的消息时,现场掌声雷动,气氛热烈。濮存昕、巍子、徐涛、马少骅4位艺术家集体朗诵了情景诗报告《致党代表》,充满激情地展现了党代表一心为民的工作作风和伟大胸怀,感人肺腑。
央视近日还推出了说唱版《我是共产党人》系列,首次为大国“焊将”王中美、中国女排魏秋月、消防“兵王”涂颜淼、最美乡村医生贺星龙、“双特”铁甲尖兵王锐、人民的艺术家彭青莲、佤族文化传承人杨娜等特别制作了“叙事性说唱”,开创性地用说唱讲述他们不为人知的励志故事。前不久,央视播出的专题节目《榜样》,通过先进事迹再现、典型代表访谈、嘉宾现场讲述等形式,用平凡故事讲述深刻道理,用先进事迹诠释党的崇高理想,展现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执着精神。
礼赞英模 蔚然成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被改编成文艺作品的当代英模事迹,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其中有根据“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模”李培斌同志生前事迹摄制的电影《李司法的冬暖夏凉》;有表现李保国教授扎根太行山,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电影《李保国》和农村英模剧《太行赤子李保国》;有表现樊锦诗50年扎根甘肃大漠,穷其一生致力于敦煌研究的沪剧《敦煌女儿》;有以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楷模潘月兰为原型,讲述其舍己为人、热心助人、身残志坚、乐观生活感人故事的电影《燃灯者》;有取材于广东扶贫使者郭建南真实事迹的影片《南哥》、以“咱老百姓的好医生”刘琼芳为原型的电影《情满人间》、以时代先锋、一级英模顾瑛为原型的电视剧《刑警队长》等等。
上月在宝鸡举行的首届中国英模事迹微电影节颁奖典礼,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作品713部,有100部优秀微电影入围复审环节,50部优秀作品入围终审环节。最终,《好人平安》《我不让你走》《生死劫数》《推拿》4部影片获最佳影片奖。可见,拍摄英模人物,在影视界已蔚然成风。
本报记者 俞亮鑫
记者手记
走进英模的心灵深处
一个民族的崛起,离不开榜样的力量。电影、电视剧《焦裕禄》《杨善洲》《邓稼先》《钱学森》等,舞台剧《谷文昌》《敦煌女儿》等,礼赞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传递的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如何让榜样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这是文艺工作者面临的课题。
英雄模范的故事都非常感人,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走进英模的心灵深处,去感受他们不平凡的情怀,让他们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内涵、有烟火气。而面壁虚构的作品极有可能成为空洞的说教。
显然,《焦裕禄》《谷文昌》《我是医生》《邹碧华》《黄大年》等作品都下了不少功夫,显示了真实的力量,对英模题材作品的创作和拓展进行了有益探索。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