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壳里做道场”
这两天,102架机发动机测试改装攻坚战打响,团队24小时连轴转,主要工作是根据系统安排做试飞改装,加装相应的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遥测等设备,获取各种试飞状态的数据。测试改装相当于在飞机身上额外加一套系统,难点就是在不影响飞机的前提下,把所有传感器和线缆安装到位。
摆在大家面前的,有500多根不同种类的线缆,需要把它们从客舱铺到机翼、发动机吊挂,连接发动机传感器与测试设备。
发动机吊装成功之前,从客舱到机翼的35米线缆已提前铺好。然而最难的地方是,线缆要从机翼后缘几个结构穿过去,2个人配合作业,一整天只穿了20厘米。
眼下,测试工程师正把所有线缆按预定方案分成不同的束,标记、整理,并裁剪成合适长度。前期作业时,工程师在飞机内部经常需要蜷缩身体“螺蛳壳里做道场”,二三个小时下来,整个人都麻掉了。
测试工程师陆斌已经连续工作10个小时。要么在机翼下的工作梯一站几个小时,要么趴在发动机吊装上举着线缆找突破口。他的上半身拗成各种姿势,直到下飞机才感觉胳膊酸疼得厉害。休息几小时后,他又将上岗。
“为中国民机而生”
这批天天与线缆“共舞”的年轻人,不是普通的技术工人,而是中国第一批民机试飞测试工程师,此前都在南非或加拿大的试飞学校接受过专业培训。
“我们26位测试工程师,为中国民机而生。101架机测试改装任务由中国试飞院承担,而102架机是中国商飞第一次大规模负责专业的试飞改装工作。”赵臣说。
总装车间中央正上方挂着一面大国旗,两旁挂着横幅——“长期奋斗、长期攻关、长期吃苦、长期奉献”。这4个“长期”印在大飞机团队每位员工的骨子里。“国庆假期,我看了《辉煌中国》纪录片,第二集讲到大飞机研制,感到特别自豪和激动。我们期待通过努力,让102架机在今年实现首飞。”陆斌说。
增强国家实力,必须要有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C919首飞成功,中国收获又一个大国重器。十九大明天召开,第二架C919正迎来关键生产节点。这群平均年龄32岁的商飞人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早日坐上自己参与研制的大飞机翱翔蓝天。”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