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高中生根据自己当志愿者的经历,为故宫导览提出“分众化”讲解、“大文化”视野、“思辨性”互动的建议。在世界范围内,大英博物馆的志愿者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几个人增加到现在的600多人;日本也在持续建设文化志愿者队伍,推广终身学习理念。
“乾隆特展”中有一位叫钟觉辰的志愿者,本职工作是童书编辑,为了做好讲解,他花了近半个月时间查阅资料,在统一讲解文本基础上又写了一份讲解稿,一遍下来要一两个小时,观众听得兴致勃勃。志愿者就像沟通文化与公众的一座桥,促进全社会文化建设的共识和自觉。中国的博物馆志愿者队伍的发展仍是参差不齐,国庆期间,杭州另一所博物馆的“中国团扇文化印象特展”,主题别致、布展精美,有宋徽宗《枇杷山鸟图》等珍品。不过展览却难觅专业讲解,在博物馆服务台询问,回答是“须提前三天预约”。
文化建设驰而不息,公众期盼着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服务的供给应该跟上时代,既要数量增加也要质量提升。当更多人成为文化建设的“义工”,就一定会有文化的发展繁荣、文化的自信自强。
(江南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