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来自“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在沪留学生约1.6万余名,占来沪留学生总数超过25%。同时,上海还组织开展了各类专题培训项目,资助“一带一路”国家(地区)人才来上海学习进修,培训议题涵盖航运、能源、农业等多个领域。
交钥匙 还要交人才
“电力工程除了在建设期内交钥匙之外,还要完成‘交人才’工程。”上海电力学院副院长翁培奋说,要将中国所建电站的整套运营方案与管理经验等教给当地员工。卡西姆港燃煤电站项目是“中巴经济走廊”首批落地的能源项目,同时是中国电建集团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去年10月起,上海电力学院与中国电建集团甘肃公司合作,为该电站近百名巴基斯坦学员提供专题培训。在理论培训课程中,上海电力学院派出优秀师资,赴甘肃电力企业送教上门,全英文讲授火电电炉控制等专业课程,受到巴方学员认可和欢迎。淡淑恒是该培训班里唯一一名女性教授,她对专业知识的熟悉以及表现出的自信、专业、负责,赢得了学员的爱戴。课程结束之后,全体学员鞠躬向她表达感激。
今年5月,上海电力学院成立全球首个“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国际人才培养基地,致力为“新丝路”培育和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光明使者”。“我们与电网公司、发电集团等企业深度合作,企业实务专家可以成为师资,企业海外外籍员工也可以是培训对象,企业厂房设施还可以做实训场所。”翁培奋说。
办培训 人才“请进来”
去年10月,孟加拉国能源发展委员会主任孟什·巴什尔·艾哈迈德在上海电力学院接受为期3周的系统学习。第一堂课《中国先进发电技术现状与展望》就让他倍感振奋。他把每天的学习感受发上社交媒体,“我国目前电力十分短缺,到2021年前,将建8座火力发电站,让全国发电量翻一番。与中国合作是我们的首选,向中国学习更是我们的必修课!”
今年5月,国际海事组织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在上海海事大学揭牌,将助力中国引领全球航运、海事技术标准制定,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升级转型。据上海海事大学介绍,在为期三周的“一带一路”航运人才高级管理培训项目中,20余名来自沿线航运国家的航运企业高管、海事主管部门官员、专业航海教师等参加了培训。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