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兄弟们一起爬脚手架
凌晨00:30,灯火次第熄灭,城市渐渐睡去,何小玲的工作开始了。记者跟随她走入黑暗的隧道区间。一路上,尽管打着手电筒,但脚下的路高低磕绊,时常冷不丁就在路中央冒出一个凸起的仪器,前方带队的何小玲不断提醒着大家要“小心”。越往里走,空气更是闷热,不少工人背上已渗出汗水。走了估摸20多分钟,终于抵达当天工作的第一个工作点。
“每天的工作点都要在一周前就排好。”何小玲告诉记者,给地铁隧道“看病”和人一样,先由相关工作人员“预检”,然后根据轻重缓急来排“就诊”时间。地铁维保必须在列车结束运营后进行,工作时间为每晚的零点到三点,确保第二天地铁正常运行。有时,一晚上有好几个车站需要维保,何小玲桌上就会铺满密密麻麻的排班卡,静待她排兵布阵。
为了不给站台环境和运营带来影响,所有施工材料和设备都得靠双手搬进搬出,而隧道又非常闷热,穿着工作服在里面稍微动一动就汗如雨下。正因为是个苦差事,所以多年来从事维保任务的大多是男人,几乎很少看到女子的身影。但何小玲从来就没有半分娇气,跟兄弟们一起爬脚手架、上夜班,对于常年“倒时差”也安之若素,这样一干就干了8年。
带领团队一起创新成长
上海的软土地质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影响地铁运营安全,何小玲和团队日夜奋战,成功首创“微扰动”技术工法,解决了软土环境地铁隧道沉降跟收敛的控制难题,该工法乃国内首创,也是国际上领先的技术。凭借高超的专业技术和严谨的专业服务,她的团队多次避免了重大隐患事故的发生,项目部因此名声大震,应邀参与了南京、无锡、杭州、宁波、哈尔滨、天津等地重点工程的施工和抢险。
在工作中,何小玲一直将“认真”恪守心中。正是这份认真和执着,她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多份荣誉。如今,走上管理岗位的她,每周仍定期到一线去看看,并给予指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她名字命名的“何小玲巾帼创新工作室”建立了起来,她带领团队一起创新成长,从几百名农民工里,培养出3个项目经理、12个副经理、15个带班。与一群男人共事,她也成了名“女汉子”。
如今,何小玲团队已有200多人,团队的工作任务,从局部地铁区间的维修,慢慢扩大到整条线路的维修,再到如今的多条线路维修。工作多年来,何小玲感同身受着上海地铁的高速发展。“作为上海市指定的轨道交通生产安全应急救援队,我的团队肩负着上海‘十三五’时期在建的140多个车站、150多个隧道区间、170多座联络通道的建设安全重任,每当看到这些数据,我都觉得非常自豪。”
本报记者 裘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