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合作更具“获得感”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重要会晤。”美国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如此定义此次中美元首的见面。在4月海湖庄园会晤后,“习近平主席和特朗普总统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友谊和工作关系,对中美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透露,两国元首将见证一系列文件的签署,涵盖制造业、能源等诸多领域。他还表示,“过去一段时间,两国元首保持密切沟通,呈现良好势头。如果两国元首可以友好相处,很多事情就会迎刃而解。”
自海湖峰会以来,中美关系向好的主流没有改变,新一轮中美元首会晤将进一步让两国合作更有“获得感”。最突出的例证是6月12日启动的中美百日经济行动计划,这份文件包含了中美承诺采取的一系列双边贸易、投资和监管措施,还详细罗列两国在开放牛肉进口和清算所合作等领域,证明中美可以通过谈判达成更多互惠互利条款,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
在中美领导人共同关注下,中美有望达成更大规模的经贸合同,完善两国贸易结构。专家分析,现阶段,中美经贸谈判的重点是农产品贸易、金融服务与投资、能源合作等。特朗普带来的代表团里,有不少是中西部农业和能源领域巨头。考虑到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牛肉消费国和世界第三大液化天然气消费国,随着中国财富总量、中等收入人口规模和清洁能源使用量的增长,牛肉和液化天然气市场将保持增长态势,美国希望能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多机会。仅以美国能源供应商而言,他们已把进入中国市场,视为颠覆整个亚洲天然气市场的“撬棍”;另一方面,中国同样能从新供应商那里得到好处,便于实现供应来源多元化,同时享受更低廉的价格,毕竟亚洲天然气价格通常高于美国。
特朗普曾抱怨美国名为发达国家领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却落后于不少发展中国家,为此他计划投资5500亿美元营造“更快更安全”的交通网络,并欢迎中国企业参与。
会有更多“共同语言”
经贸问题是特朗普此访的重要议题,但不等于局限于此,而且中美经贸合作不只惠泽两国本身。5月14日,由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对华强硬派马特·波廷杰率代表团出席“一带一路”峰会。诚如杜鲁门国家安全项目研究员杰西·希特利所言,华盛顿不再消极对待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反而推动与中国深度广泛的多边合作,是特朗普政府立场越来越成熟的表现,“它纠正了奥巴马政府的短视。要知道,在全球化的时代里,贸易和投资不一定是零和博弈”。
俄新社政治问题专家科瑟列夫注意到,就在特朗普访华前,美国官方在对华合作以及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方面,选择了和中国一致的词句。最突出的表现,莫过于中美百日经济行动计划的第十条所提:美国充分认识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这形同美国间接承认了“中国倡议的重要性”,这种提法与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在3月首次访华时模仿中国说法、谈到中美关系的“双赢”如出一辙。外交官都明白,措词和固定用语往往有重大意义,因为它们还带有隐含意味,“美国和中国官员打交道时,在措词上达成一致,相当于成功了一半”。此次特朗普访华期间,双方会形成更多“共同语言”。
新时代塑造新关系
围绕中美在新时代如何相处,占主流的国际问题专家都认为,复杂多维的利益关联和高度依存的经济关系,足以使中美战略关系具有很强的刚性和弹性,即便发生震荡,幅度和频度也有限。
自从6月中美首轮外交安全对话以来,双方正努力倾听彼此的声音,商讨如何应对热点问题。过去几个月,包罗万象的中美关系并没有被某个危机“绑架”。德国国际问题专家安德列亚斯·赫贝格·罗特指出,中美都在遵循关于大国和力量中心之间的动态平衡理论,这种平衡需要时时维护,“中美正为塑造新时代双边关系摸索”。
45年来,双方在处理双边关系和在地区互动中,既构建了各种沟通渠道,也积累了丰富的交往经验,相信两国元首在新的时代能够找到新的相处之道,为两国人民的福祉、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作出贡献。
本报记者 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