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蒙·拉特与上海的别样情怀
曹可凡
  曹可凡

  2005年的时候,我采访了西蒙·拉特爵士,至今印象非常深刻。很多人都听过这样的故事,当年卡拉扬欲退出柏林爱乐时,曾相中一位英国籍的指挥,眼看距离乐坛的“世界屋脊”仅一步之遥,但这位指挥竟婉拒了“天下第一团”,给出的理由是要对音乐的研究再作提高,令世界乐坛为之哗然。多年后,交响乐“皇冠的皇冠”再度眷顾他的指挥生涯,2002年阿巴多卸任柏林爱乐乐团艺术总监,这回早已“准备好”的西蒙·拉特信心满满地接过了这“世界第一棒”,也成为在德奥音乐界让人眼前一亮的英国籍指挥。

  诸多荣誉加身,但我跟拉特接触下来,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很随和的人,充满朝气,那是一种没有负担的朝气。他说话时偶尔动作幅度夸张,目光却一直炯炯有神,嘴角总是露出让人倍感亲切的笑容。

  在采访中,西蒙不止一次兴奋地提到他对上海的特别感情。“40多年前,我的父亲经常来上海。那时他住的酒店,在一条名叫黄浦江的大河边,酒店的名称是和平饭店。”他凭着儿时的印象,清晰地勾画出对上海的记忆。他还记得父亲曾告诉过他的一句话:“千万不要小看中国人,中国人都是非常聪明的。”看得出来,当时他对能在上海演出非常期待,这座城市对于他来说,更有一些历史渊源在其中。

  西蒙·拉特经常会在音乐会上安排乐团演奏当代作品,2005年的音乐会也不例外,两场音乐会,他安排了不同时期的作品。他在采访中跟我坦言是为了让上海听众欣赏到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海顿的《第86交响曲》和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那段时期的作品;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首演于20世纪初;而托马斯·阿迪斯的《避难所》,则是一首名副其实的当代作品。他对乐团的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一直强调乐团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尝试新的作品。

  不管是柏林爱乐乐团,还是这位“世界第一棒”,12年前在北京、上海的音乐会早已演变为一场文化盛事。我对柏林爱乐乐团一直有一种膜拜的情结,卡拉扬时代的柏林爱乐乐团留下了大量的音视频唱片资料,许多人跟我一样,这些是我们那一代人走进古典音乐的敲门砖。我殷切盼望着今年的音乐会,更希望在音乐会上听到他们演奏的德奥传统作品。

  十日谈

  爱乐之缘

  责编:祝鸣华

  著名指挥家汤沐海曾跟随卡拉扬学习。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热线
   第A08版:财经新闻·广告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广告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新民法谭
   第A23版:新民法谭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广告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新民旅游
   第A30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A31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A32版:旅游资讯
   第A33版:旅游资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第A37版:旅游资讯
   第A38版:旅游资讯
   第A39版:旅游资讯
   第A40版:旅游资讯
清平乐
谁会去贡堡呢
生肖密码的生命力
“失约”了怎么办?
诗意生活
风细闻香
西蒙·拉特与上海的别样情怀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新民晚报夜光杯A19西蒙·拉特与上海的别样情怀 2017-11-14 2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