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每年到教育处开具《留学回国人员证明》的人员总数呈逐年递增趋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中国越来越开放的大环境下,思乡的情感、文化因素和国内越来越好的经济前景和发展环境,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发展。”
——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杨进说。
“驻外使领馆主要通过‘春晖杯’创新创业大赛这一国家级平台,给希望回国的留学人员牵线搭桥。同时,国内一些地区利用区域优势,根据自身经济布局需求,纷纷到国外招聘人才,国家与地方吸引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的‘双轨制’已然形成。”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一秘牛栋表示。
“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各行业发展前景光明,各城市生活水平提升,让很多留学生更加笃定回国的信念。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为归国人员发挥才干开辟了更广阔舞台,而近年来针对留学生归国在科研、创业、户籍、住房等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则发挥着更直接的引才效用。”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怿认为。
“本质上,留学应是针对本国理论知识、教育内容、科研条件方面的欠缺,有针对性地到他国补充的短期行为。留学生在读期间应着重加强在国际化视野、独立思考工作、快速适应与沟通等方面的学习和提升。”
——北京因私出入境中介机构协会会长齐立新认为。
“祖国变化太快太大,自己要重新去学习和适应,把在国外学到的东西和国内的需求结合起来。”
——目前在德国就读硕士的葛春宵说。
“留学生应尽早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利用寒暑假回国实习,借助海归专场招聘会、国内高校网友等力量,保持对国内就业市场资讯的关注。”
——业内人士建议。
“约八成(79.3%)的海归认为自己在就业中存在一定劣势,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不熟悉国内的就业形势与企业需求(45.5%)、回国时间与国内招聘季时间不符(39.2%)。而国内雇主则认为海归在国内求职难在两个‘过高’:自我定位过高(75.9%)和对薪资待遇要求过高(54.5%)。”
——日前发布的《2017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
“仅有普通文凭,缺乏技术与经验的‘小海归’竞争力明显较弱。能拿到高薪酬的,大部分是有名校过硬文凭或者多年实际工作经历,处于人才金字塔塔尖的‘大海归’。”
——毕达教育咨询总监徐传海表示。
“学校、留学服务机构、家庭都要担当责任,为留学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指导和支持,学生自己也要有风险意识、忧患意识,让留学真正有所得,更有机会实现个人梦想。”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吴遵民指出,留学的“镀金时代”已经过去,留学是一条机遇与风险并存的路。
本栏编辑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