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小学是一所小规模学校,210名学生仅有35名教师。2014年起,学校开始“兼学科”教研模式——几乎每位老师在承担主要学科外,都兼任一门其他学科,开设了体锻兼学课、探究兼学课和品社兼学课。为了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达到1小时的目标,3名专职体育老师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的15名任课老师率先组成了体锻兼课组。自此,体锻课有了各年级专属的校本课程;体锻兼学科组的老师们还编排足球操、设计足球游戏课程,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足球乐趣,学习足球基本功。小球员李冠晨的妈妈说,自从学校加强了体育锻炼,小朋友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增强,即使在雨中打比赛也不用担心。校长吴燕骄傲地拿出3年来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数据测试结果,用数据证明孩子们体质的增强。
在校园东北角的“快乐生态园”里,学生们在自然探索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养殖蚯蚓,观察、测算“蚯蚓洞有多长”,研究“蚯蚓最喜欢的温度和湿度”等。组员们一边观察,一边做图画记录和文字记录,攒下了一本本生动珍贵的研究笔记。为了让学校的孩子们更加了解、热爱自己的家乡,学校开发了乡土课程,有“学校大树底下的花长得不好”“学校的泥土里原来水泥和煤渣成分较多不利于植物生长”等。
为孩子们的探究创造空间,学校还调整校园绿化布局,把整个校园变成了自然课堂——南操场边的“百草园”,以草本植物为主;中心花园“休憩园”,以木本、水果为主;生态基地“蔬果园”,以蔬菜、水果为主,增添了教育价值和文化品位。
除了足球和生态研究,还有OM擂台、泥塑、电脑编程、器乐学习、歌唱舞蹈、定向越野、健美操、象棋、蔬果栽培等各种丰富的实践体验课程。“我们希望尽可能开展多元课程,让孩子们全面发展。”吴燕校长说。
本报记者 易 蓉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记者 杨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