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到北京去,朋友向我推荐《上海掌故大辞典》,称其是编纂地情辞典的重要模本,而且很有读头。
回沪后找到《上海掌故大辞典》(薛理勇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细细读来确实如朋友所言,是一本以辞典形式讲述上海故事的大众工具书。上海人可以读,外地读者也可以读,凡对上海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读。《上海掌故大辞典》共收1780条,正文字数100余万字,平均每条560字,涉及上海各个方面。正文共分16大类,辞条按类别编排。
我的朋友正参加编纂《北京大辞典》(段柄仁主编),他说编辑部从上海学到不少东西。《北京大辞典》规模学《上海大辞典》(3卷本,600万字),风格学《上海掌故大辞典》,以辞典形式浓缩北京故事,平均每条600字,与《上海大辞典》每条平均字数接近。内容以《北京志》为核心,走一条把《北京志》转变为辞典的道路。内容选取和成书编排参照《辞海》,有语词(北京话)和百科词。编辑部工作方法也有一套,编有《简报》《研讨》等。每年编一本《编辑文选》(本人发表在《新民晚报》拙文《辞书界的“巢峰之问”》也被收录其中)。看来他们的学术研究氛围较浓。朋友说《北京大辞典》的编纂得到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也得到上海巢(峰)老和上海辞书出版社有关领导和编审的鼓励,并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
在我看来,《上海大辞典》内容还可以更丰富,上海还有许多大众读者感兴趣的故事值得介绍。比如地名类(弄堂)辞条还可增加很多。《上海大辞典》出版时间比《上海掌故大辞典》早,约530余万字(不计附录),1.7万条,平均每条320字,比《上海掌故大辞典》平均字数少。人物辞条太多(5318条),而且与“上海”主题扣得不紧(最好讲人物与上海的关系,以区别于其他人物辞典)。不知《上海大辞典》可否编第二版?集上海辞书界、志书界和学术界之力,编纂一部广受大众读者欢迎的新版《上海大辞典》。
北京有北京的故事,上海有上海的故事,各地都有各地的故事。各地编纂地方志都花了不少财力、人力,把地方志转换成辞典,以辞典形式讲述各地有价值的故事,应该是件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