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瞻远瞩建学校
为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的新闻人才,范长江在苏北还创办了两所学校。
1945年5月创办的华中建设大学,设立在江苏盱眙县境内,有民政、财经、文教等四个系。在范长江的建议下,文教系下设了一个新闻训练班,系主任是原来“青记”南方办事处主任陈同生。首批学员30多人,有的是来自根据地的新闻人员,有的是来自敌占区的学生,大部分是苏北根据地的青年人,住在附近农户的破旧草房里。上课学习的内容由政治类和业务类两部分组成。
1946年2月9日开学的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所新闻学校,范长江任校长。学校设立了编采科、经理科、电讯科,共吸收学员一百余人。当时,他从华中建设大学第二期文教系毕业生中抽调了一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干部和学生,转入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来培养训练,目的是迅速地把一部分青年学员培养成报务干部。其中有24名20岁以下的中学生,作为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电务科第一期学员,专门学习报务。身为校长的范长江亲自给学员开设了一门公共课——《人民的报纸》。他对学生们讲,“新闻事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事业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离开人民,一切事都办不成。”
通过范长江所办学校的专业培养,又经过实际工作锻炼,学员们既增强了新闻工作的必备素质,也认识到了当一名人民勤务员的光荣。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解放以后成为新闻战线的高级编辑记者,甚至还有个别人转入外交界被任命为驻外大使。这离不开范长江的建校培训之功。
推心置腹交朋友
范长江在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期间,和新四军中的陈毅、粟裕、彭雪枫、罗炳辉、张震等人结下了难忘的友谊。
1937年11月,范长江与彭雪枫在太原八路军办事处第一次见面。其实早在两年以前,彭雪枫就已经知道范长江这个名字。在红军长征路上,红三军团抢渡大渡河之后,红十三团攻占了四川省天全县。部队休息时,时任团长的彭雪枫跑到天全城内的图书馆阅览室,抱了一大堆报纸如饥似渴地翻阅起来。他在《大公报》上看到了范长江写的《千里江陵一日还》等通讯,立即被他精辟生动的描写和以事实为依据的分析所吸引了。
抗战爆发后,范长江曾介绍过城市青年去山西找彭雪枫,参加八路军。他在桂林创办“国际新闻社”时,将彭雪枫办的《拂晓报》介绍到国外,并派国新社记者赴淮北彭雪枫部队采访,发回若干报道,其中,《皖北敌后访彭雪枫》就是由国际新闻社发往国内外,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的。
1943年初,离别多年后的范长江和彭雪枫相逢于敌后根据地,自然感慨良多。彭雪枫在给夫人林颖的信中说:“长江来了,每于夜晚,我们古今中外,天地之间,无所不谈,甚为愉快。”可见当时两人的欢洽之情。
范长江的长子范苏苏保留了一张珍贵的老照片,照片上的军人身着军装,腰扎皮带,英姿飒爽,脚边卧着一只威猛的军犬。照片背面写着:
送老战友长江同志
彭雪枫
卅二年四月八日
这张照片是1943年4月在淮北大柳巷相聚时,彭雪枫送给范长江的,见证了范彭二人在战争年代结下的深厚友情。
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率部队西征,在恢复豫皖苏根据地的战略行动中,英勇牺牲,年仅37岁。1945年2月,彭雪枫遗骨移葬于洪泽湖畔大王庄(新四军四师师部驻地,今泗洪县半城镇),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范长江专程前往,为彭雪枫师长举杯祭奠,泪流满面,万分悲痛。夜里,范长江和大家一起为彭师长守灵。第二天,又一起为彭师长送葬。
范长江和彭雪枫相识时间不长,但在抗日战争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两人相知却极深,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在工作上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1946年5月,范长江离开苏北到南京任中共中央代表团新闻处长,并担任中共对外发言人之一。从此他离开了华中新华社和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离开了与他患难与共四年多的新四军指战员们,同时也和他怀孕的妻子沈谱分别了。他的长子范苏苏出生于当年的6月5日,父子俩直到三年以后才在上海第一次见面。
上海作为范长江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继2004年在青浦福寿园内竖立范长江纪念像后,又于今年在上海南京饭店举行“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立纪念馆(旧址)开馆仪式,为上海这座人文之城再添一处铭记历史、缅怀先贤的纪念地。今年适逢新四军建军80周年(10月12日),范长江诞辰108岁(10月16日)之际,谨以此文纪念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和他的新四军战友们。
(选自《上海滩》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