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这不是笑话:阿姨改变了中国》的文章,昨日在网络上引发共鸣。同样是媒体人的作者例数了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双职工家庭,与家政阿姨们相处的“爱恨纠葛”。文中还提到:“早晨一睁眼,经常有一种私营老板的压力与幻觉:啥都还没干,已经欠了员工一万多工资。”
其实,这位作者的生活状态并非个例,“全面二孩”和人口老龄化,使我国家政服务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一旦生儿育女与照顾老人的需求并存时,即便雇佣费占了家庭开支的大头,聘请家政服务人员仍是无奈的选择。而人们对家政人员的态度也在悄然改变,如果说前几年“天价保姆”还是博人眼球的新闻,这几年“觉得阿姨收入高是‘怪事’”的“偏见”早已悄然淡化;以往高收入人群是雇佣阿姨的主力,如今与阿姨共处早已是寻常人家的事。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阿姨们的收入水涨船高。前几年,本报就曾在报道中提及,家政行业从业人员10年间的工资涨幅最高达600%(育儿嫂),最低也有300%(钟点工),而同期上海本科毕业生工资涨幅仅为230%。有一个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家政服务市场需求总规模已经突破万亿元,而且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
然而,欣欣向荣的阿姨市场并非完美,市场发育不成熟,家政企业“小、散、乱、差”,“黑心阿姨”的新闻也令人心里发毛。这几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部委联合印发的《家政服务提质扩容行动方案(2017年)》,提到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不仅是促进农民工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重要举措,而商务部也拟推动建设家政服务诚信体系,建立包含家政服务员自然人基本信息、从业经历和服务技能等内容的家政服务员档案数据库。
面对公众“我要上班,我的孩子怎么办,我的爸爸、妈妈怎么办”的焦虑,拓展托幼资源及公共养老服务已成为“大势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