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老百姓叫“找饭碗”。在自媒体时代,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坐在家里,就可以办公司、开培训班、做生意,这世界变了:“金饭碗”常常被主人“砸掉”,不到单位上班也能挣钱养家养自己。我认识的一个同行,离职后办了个自媒体,最近居然哗哗地“下”钱了;另有一位朋友,做网店化妆品推销生意,也“火”了。
不可否认,在这个时代虽然出现了许多新的业态,“斜杠青年”财源广进,宅在家泡电脑的可能是销售专家,但许多传统行业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冲击,比如银行业,网上银行越发达,有可能打包回家的网点店员就越来越多。就业和失业,正在重建这个社会的经济秩序。有的人“上台阶”,有的人“下楼梯”。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句话深刻道出了党和政府心系群众、关注民生的政治情怀,也阐述了就业对于民生的根本性意义。的确,没有高质量的充分就业,人民群众何谈过上美好诗意的生活?因此,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破除妨碍劳动者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就业事关家庭幸福、社会稳定,从长远看,也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和一国的国运。若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运用,那后果恐怕不堪设想。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让人力资源动起来,一方面,对基层劳动力,需要给他们增加“能量”。各种职业技能的培训,有关部门须“精准扶贫”,“手把手”扶上马、送一程,担负起民生责任。另一方面,对高层次人才而言,社会就业要有充分的“流动性”,想走的走得掉,想来的来得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让人力资源自然地流动起来才好。
让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一个社会就不会形成令人窒息的阶层固化,而是一池充满生机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