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爱好者马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平时走街串巷,经常关注申城遗存的不少文物保护点。最近,他在偶然途经公平路时,却发现聂耳旧居居然“消失”了。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公平路附近,发现四周是一片工地。记者看到,原先本该位于公平路185弄36号的聂耳旧居,已不见了踪影。据附近一位居民回忆,最近周边一直在施工,而建筑去了哪里,他着实不太清楚。记者询问工地上一名保安,他表示,之前确实有幢房子被拆了。“工人在拆了房子之后,装了箱,不知道后来运到哪里去了。”
记者查阅资料后发现,提篮桥街道管辖的公平路“聂耳旧居”,被纳入了“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聂耳旧居并没被拆除,我们选择‘落架’大修的保护方案,目的是更好地将建筑保护起来。”虹口区史料馆馆长何瑛表示,两年以来,专家对聂耳旧居实施“落架”还是“平移”的整修方案争论许久。最终,专家一致认为,平移可能对建筑本体造成进一步破坏,故选择“落架整修”方案。即采取先将建筑构架拆落,修配后,再按原状安装的维修方法。
“市文物局也全程参与其中,整个过程都是符合相关规定的。”何瑛透露,建筑部件落架后将会一一编号、整理,整修后,在原址上重造。整个大修工程预计至少持续一年左右,之后,聂耳旧居将重新出现在公众眼前。
聂耳旧居的命运,牵动着不少专家的心。石库门专家娄承浩告诉记者,首先,聂耳旧居属于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关部门理应做好日常保护工作;其次,他认为,所谓不可移动文物,就是“不能移动”。“建筑讲究原真性,况且石库门房屋为砖木结构,不是卯榫结构,拆卸后再要恢复,难度较大。”其三,即便要落架,也要做到信息公开,让老百姓及时知晓。“文物保护工作千万不能‘打闷包’,不然,不利于保护工作的开展。”他坦言,文物保护和城市更新完全能够并存,希望相关部门能用心修复文物保护建筑,不要让城市的记忆湮没。 本报记者 徐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