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八旬老读者写下一段34年前的医患佳话,刊登在12月3日的“夜光杯”栏目,又恰好被当事医院的领导看到,于是很快促成一次重逢。我和夜光杯编辑有幸在场见证,也被两位老人打动——快节奏的今天,很久没遇到这么深沉而真切的医患故事了。临走前,老读者连连感慨:媒体力量大!
一句“媒体力量大”从他嘴里说出来,是认同;而我感受到的,是责任。
世界卫生组织曾称赞我国用最低廉的成本保护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而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医患关系,难免会遇到问题。尽管伤医、辱医、扰乱医疗秩序的不良事件仍然存在,但是每天也会有许多医患之间的感动故事发生,会有以大医精神救死扶伤的事件出现。作为大众媒体,有责任搭建一座医患沟通的桥梁,弘扬正能量,引导积极的医患关系。
上海的媒体一直在努力:大型医疗纪录片《人间世》努力捕捉白衣天使们最真实的工作状态,唤起观众对医生职业最朴实的尊重;本报《新民健康大讲堂》栏目定期邀请专家深入社区,为居民送上特制的健康大餐;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名医坐堂》栏目走过25年,作为沪上最早的广播类健康科普栏目,让医生走出手术室,通过电波与患者互动。据说,曾任中山医院院长的杨秉辉当年为了到电台给大家讲健康知识,先骑车再坐公交车,这位大专家的劳务费只有4元钱,但他乐在其中。媒体,成为一条润滑的纽带,对传播科学知识、缓和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关系起到了其他介质不可替代的作用。
平心而论,医护人员的话语通常是简单而明确的,有些患者会觉得医生不够热情。事实上,多数医生都关心病人的安危,但紧张、忙碌、压力,以及和患者沟通不畅的焦虑始终伴随着他们的工作。如果没有媒体,谁替他们说出心声?
媒体,作为医患之间的信息发布和交流的平台,在两者的互动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媒体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承担着告知、沟通外界的主要作用。我们乐于看到更多的媒体穿针引线,让好医生多露脸,让好患者多发声。医护群体得到更多尊重和理解,患者也一定将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救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