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关于起跑线的执念
第二天,她早早地去接奇奇。幼儿园门口接孩子的队伍已排成了长龙,家长们都在那里交流着送孩子上兴趣班的事儿。
所谓兴趣班,都是各种民办教育机构为学龄前孩子办的,他们变换了名称,把数学课唤作“逻辑思维”、把语文课称为“语文思维”、英语倒是堂而皇之的,于是对这些幼儿园中班的孩子来说,便开始了“语数外”的全面学习。孩子们对这样的学习是否有兴趣,家长们无暇顾及,他们为的是幼升小的时候,能让孩子进入那些好学校。
秀莲还清楚地记得,以前总对高考落榜的学生做工作,不要千军万马去挤高考那座独木桥。现在就连民办小学都成了独木桥了。这里面的逻辑她能理解,但听那些家长说,他们的孩子,加减乘除的口诀已经像唱山歌一样了,两位数的加减也已熟能生巧了,甚至有些口诀还是从外国传来的,连孩子的爸妈都闻所未闻……她听了更是如堕五里雾中。
自从孩子呱呱坠地,她表面最忙碌的是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心里最牵挂的是孩子的教育。倒不是希望家里出天才,能光宗耀祖。就是怕自己稍不留神,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记得奇奇8个月的时候,邻居总是习惯地问“会爬了吗?”“还不会呢,可能太胖了吧,他胳膊撑不住,爬不起来。”“会爬了吗?”“还不会呢,可能他像他爸,喜欢偷懒。”
人家总是那么热心地问,她也总是那么回答,但渐渐感觉到了压力。终于有一天,一个孩子已经读小学的母亲,给她上了一课。
也是在儿童乐园,年轻的母亲带着女儿玩呢。奇奇看中了大妈妈手中的杂志,盯着看,很想要。她把奇奇的意思告诉了那位大妈妈,大妈妈并不吃惊,她赶紧如实补充,告诉她,“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并不是要拿书玩,而是要拿书撕,家里的报纸杂志都要撕的。
大妈妈笑笑,竟然说:“让他撕,撕是开发智力的。如果觉得报纸杂志有油墨,有些脏,就拿餐巾纸给他撕好了……”紧接着,她又说“爬也是开发智力的,要让他爬。”秀莲告诉她,这孩子不肯爬,就想走。“那不行,走是一周岁以后的事,现在就得爬,爬是协调四肢的,会爬的孩子聪明……”
这些话把秀莲镇住了,她总以为一个孩子一种脾性,有些先会爬,有些先会走,有些先会说,不必强求,说不定还有遗传的因素,奇奇的堂姐也是越过了爬的阶段就会走了。年轻的母亲好像感觉到了什么,还以自己的女儿为例,说明爬对这个月份孩子的重要性。随着她的话语,她感觉到了“会爬”的分量,说不定这就是孩子的第一条起跑线。
秀莲第一次听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时,儿子已经老大了,不知他儿子算输还是算赢,反正已经那样了。以后儿子出国留学,又到上海成家立业,也算混得不错。孙子出世,她心里可烙下了“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印记。但在她的印象中,怎么也得从小学开始,没想到现在的起跑线向前挪了那么多。
奇奇进了幼儿园,上哪个小学?这条起跑线的压力就更大了。自己家的住房与学区房仅一路之隔,就像是吃了一个重重的闭门羹,一家人纠结了一年,才下定决心,两亲家加上儿子家将存款凑在一起,买下了马路对面的学区房。买下后还特高兴,毕竟对他们来说,有两个孩子,学区房可以用两次,也算赚了!
可是听了这一番话,她又蒙了,这起跑线已从小学挪到了幼儿园,也许更早。她开始埋怨起儿子儿媳来,人家的父母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那真是尽心竭力,他们倒好,就这么木知木觉。至于说奇奇不肯去,那是要哄的呀,或者就做规矩。当初儿媳给奇奇报了画画、轮滑两个班,奇奇新鲜了两天,后来就不想去了,还不是她又哄又逼,才坚持了下来。儿媳就不肯在这方面下功夫,还口出狂言“我对他已失去信心了。”这不仅让她生气,更让她伤心。这时,儿媳与邻居家媳妇聊天的情景又在眼前浮现。看来,她不是随便说说的,她真的不想培养奇奇了。她甚至觉得儿媳的这种态度并不是针对奇奇,而是冲她撒气。儿媳总认为奇奇的一切不是,都是被她惯坏的。
想到这里,她有些激动起来,“你对我有意见,就冲着我来,干嘛拿孩子开涮!好,你不培养我培养,我不能让孙子输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