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足协在官网上发布了一则声明,表示“已向两家俱乐部发出问询函,要求其说明具体情况。若有违规行为出现,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很显然,足协口中的“严肃处理”,指的就是那一笔与引入外援支出等额的“引援调节费”。那么,这一悬在各家俱乐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究竟能否抑制住越来越“疯狂”的中国足球市场呢?
并非“灵丹妙药”
去年5月,中国足协发布公告,宣布从当赛季的夏季转会窗口开始征收“引援调节费”,具体规定为:“凡俱乐部单笔外援引进费用超过4500万元人民币、内援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的,中国足协将收取与引援支出等额的费用作为调节费,并将其纳入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用以培养青少年及足球公益等活动。”今年1月4日,足协又宣布这一政策在新赛季将继续实行。
很显然,这一从去年夏天开始实行的政策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引援调节费”的出炉意味着俱乐部若是超出相关标准就等同于需要在一位球员身上花费双倍的钱,这显然是绝大多数投资者所不能接受的。因此从去年夏窗到今年冬窗,基本没有出现当年胡尔克和拉维奇那样的天价引援。而此次被足协“点名”的广州恒大也在收到问询函之后迅速发布公告,表示“引进奥巴梅扬纯属子虚乌有”。可见已经有不少俱乐部面对高额的“引援调节费”都选择了敬而远之。
然而“引援调节费”也并非“灵丹妙药”。尽管它的出现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却也催生出了不少变相的“非理性投入”,比如去年夏天用“先租后买”成功得到了德甲银靴莫德斯特的天津权健,又比如不久之前用刘健加上部分转会费得到年轻国脚邓涵文的广州恒大,再比如先与前俱乐部解约再以自由身加盟北京国安的韦世豪等等。这些转会看上去的确没有踩到“引援调节费”的红线,但其实质和之前的天价引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说到底,目前的中国足球市场能否真正回归理性,各家俱乐部的选择和态度依然是最关键的因素。
还需“自身造血”
其实足协制定“引援调节费”的初衷,除了让目前呈现出过热状态的足球市场降温之外,也希望让各家俱乐部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本土球员的培养中。可惜的是,目前国内的俱乐部大都片面追求短期的利益和成绩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从而导致了本土优秀球员,尤其是优秀年轻球员的缺失。而这样的情况也正在让“引援调节费”失去本该有的效力。
不久之前,中国足协出台了“加强版”的U23球员政策,这让U23球员变成了各家俱乐部在新赛季的“刚需”。而在国内的足球人才普遍缺乏的情况下,适龄球员们的身价自然水涨船高,“破亿”更是成为了家常便饭。尽管通过种种“巧妙”的规避手段,至今还没有俱乐部突破过那道2000万人民币的“红线”,但谁都明白,表面的理性不过只是一件“皇帝的新衣”。毫不夸张地说,只要后备人才缺失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中国的足球市场就很难实现回归理性的目标。
尽管从目前的种种迹象看来,恒大和国安有意天价引进奥巴梅扬的消息很有可能仅仅只是一桩传闻,但却也释放出了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表面上逐渐回归理性的中国足球其实并没有真正静下心来,急功近利的“拿来主义”依然远远大于细水长流的“自身造血”。这样的情况对于中国足球的健康稳定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因此,想要扑灭中国足球市场现在这股“虚火”,光靠“引援调节费”这样的政策引导,显然还远远不够。 见习记者 陆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