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用在西班牙建筑巨匠高迪身上实在确切不过。
在巴塞罗那市中心的大道上,川流不息的人群来来往往,只有那些带着膜拜心情的旅行者,站在高迪设计的米拉之家又名“石头屋”前发呆。不是惊叹,而是带有一丝丝莫名其妙和不解的神情。其实他是富有超前意识的设计师。
高迪这位出身平民家庭的建筑师,几乎改变了传统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建筑的守旧保守的套路,颠覆了传统。他的出现成就了整个欧洲对建筑艺术的再认识,打破条框无所不为,对建筑设计制作几近疯狂;“新奇怪”贯穿了高迪一生的作品,当然也少不了对自然的崇拜和虔诚。人生苦难是一所学校,高迪历经接连失去亲人的切肤之痛后,并没有改变对建筑艺术的一往情深。赶上好时光的高迪怀揣巨大热情投入到巴塞罗那旧城改造的洪流中。受时代影响,他具有印象派和前卫艺术的烙印。
其实阅读高迪,不必始终仰望。可他的圣家族大教堂,就那座构造了一个世纪还未完成的,你站在搭满脚手架的台阶上,不仰望什么都看不到呀!想到十年前,在奥地利维也纳,那天稀里糊涂跟着导游来到多瑙河畔一条逼仄的街道中,他指着毫不起眼的一幢建筑说:“这是高迪设计的艺术家公寓。”每个窗口造型都不一样,当时只晓得,这种建筑设计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时过境迁,如今再读高迪,似乎看出了一点道道来。也算是一种记忆相随吧。
一个人一生的作品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达七八处之多,那么高迪不光是西班牙人的荣耀了,是人类对文明和文化艺术的敬畏。巴塞罗那一条大道上的两处高迪妙笔,巴特罗之家是外形标新立异的公寓楼,墙面凹凸不平贴满不成形的马赛克,屋顶样式酷似鱼鳞斑,人体骨架形的柱子,阳台是不同造型的面具相组合。说实在的他想表现什么?当然有它的艺术价值和实用性,这是建筑设计的本能。而米拉之家,不规则的墙面和平台,戴头盔的士兵造型的烟囱是它特定的标志之一,让人过目不忘。用纯白大理石砌出的外墙,配以回绕扭曲的铁板铁条组成的阳台护栏,同宽敞明亮的窗户便成了不可分割的元素,高迪把想象发挥到极致。显然欧洲大陆的建筑史发展至今,有它无可奈何的局限性。世界各地的建筑没法在一个平台上比,各有各的出发点,各自有各自的担当。
再次回到圣家族大教堂未完成的工地前,仰望星空,在巴塞罗那它是地标也是旅游胜地,什么时候建造好?高迪是不知道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下叶,在巴塞罗那有轨电车通车典礼上,他意外被撞身亡,也算是带着他留下的建筑融入城市庆典的氛围中了。圣家族大教堂还没完工,就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了,对高迪而言,也许是一种安慰吧!
这就是大美建筑的星光灿烂,是文化传承的可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