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森:开放很重要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拉尔斯·彼得·汉森,是经济动力学的顶尖专家之一,专注于研究金融市场与全球经济之间的关联性。他研究得出一种统计方法,用于检验长期的股价是否可被预测,该统计方法挑战了有效市场理论,他因此获得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昨天在瑞银大中华研讨会上,主持人问汉森教授,为什么这几年中国股市在经济较好的情况下表现却不如美国等其他市场?汉森表示,不见得所有经济情况都体现在金融市场的表现当中,在美国也不是所有的经济情况都反映在金融市场上,金融市场只能反映实体经济当中很小的一部分。市场有效的假设有点简单化,中国市场有自己自身的特点,跟美国经济是不一样的。香港股市和上海股市价格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市场的金融资本是不一样的,对金融市场行为也是不一样的。
汉森教授认为资本市场的开放很重要,他说:“我觉得对中国来讲,未来的挑战就是怎么能够把金融资源放到最有效的、高效的地方。”
马斯金:债权转股权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埃里克·马斯金,主要研究微观经济学和机制设计,200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构筑了经济学中的“工程学”——机制设计领域,通过分析现有的系统,指出怎样的改变和监管会使其最为有效。
关于中国金融正在进行的去杠杆,马斯金教授昨天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很多债务是政府或者是国有企业持有,并不是非常危险或者不稳定的状态,与美国曾经遇到过的情况不太一样,不用太过担心,但是他认为还是需要关注去杠杆。
如何降杠杆?马斯金教授建议:“从公司、从企业的层面上讲,可以把公司债转化为股权,企业界更多使用股权,然后把公司债转化成为股权,这可能对中国来讲是比较有用的解决办法。”
皮萨里德斯:拥抱创新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和政治学教授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主要研究宏观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2010年,皮萨里德斯因针对失业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分析了为什么在有工作机会的情况下还会有人失业。他最近还做过一份中国研究报告:《中国的新常态:来自欧洲的经验教训》。
皮萨里德斯教授十分关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影响,他说:“我觉得人工智能机器人会是高科技创新发展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然这些高科技的发展对某些行业带来冲击和影响,我们看到中国在过去30年的时间当中经历的转型是非常巨大的,大概45%的劳动力从农村地区进入到沿海的城市,做得非常成功,那么机器人时代可能就不需要这样的转型了。很多人很担心机器人可能会破坏很多就业机会,特别是那些生产效率比较低的工作,有很多事情可能靠机器就能够替代了。我觉得我们应该拥抱高科技和创新,我们会遇到挑战,就是怎么帮助这些工人能够对社会所经历的转型做出自己的贡献,未来怎么更多地去从事服务行业的工作,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去拥抱这样的转型,我们就可能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享受更多的创新以及更高的生活水平。”
首席记者 连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