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吴景文教授指出,手术是中晚期帕金森患者最佳的治疗措施。目前帕金森手术治疗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微创数字化脑立体定向下神经调控术或DBS植入,二是精准定位下的大脑神经核团毁损术。
两者的适应证不同,利弊分明。毁损术主要适用于有单侧症状的患者,治疗可导致神经核团完全破坏不可逆,医疗开支比较经济;脑深部电刺激术主要适用于双侧症状的患者,同样也是采用微创技术,效果可逆且可调试,医疗费用相对较昂贵。脑深部电刺激的电极植入帕金森病患者脑深部的基底节核团,目前常用的靶点为丘脑底核和苍白球内侧部,丘脑底核核团小,耗电量少,是最常用的靶点。
无论哪种手术,手术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术前针对靶点核团的精准定位。吴景文教授介绍,患者术前要进行左旋多巴冲击试验、认知测试、精神测试来确认是否符合手术条件。符合手术指证的患者在术前还要进行核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获取MRI、DTI影像数据。在手术当天,患者在全麻下戴脑立体定向头架去CT室再次进行脑CT扫描。需注意的是,安装DBS后患者不能在有强磁场、高压线、发动机等特殊环境下活动,避免干扰电极正常工作。
术后大多数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震颤、僵直和迟缓改善的效果相对更好。起步转身困难、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楚等可能改善得不够理想,之后这些问题会慢慢调整好。吴景文教授提醒,术后患者仍需坚持药物治疗,药物种类和用量明显减少。同时术后患者情绪大为改观,这也能促进药物更好地发挥效用。
吴景文教授强调,患者及家属对于帕金森病及其治疗方案应有充分的认识,通过内科药物、外科立体定向手术等手段可以明显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无法根治帕金森病。患者应长期坚持门诊随访复查,同时接受康复锻炼。
本报记者 潘嘉毅
本版图片 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