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类风湿关节炎进入活动期的项目包括晨僵持续的时间、关节疼痛和肿胀的程度、关节压痛和肿胀的数目,以及急性炎症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等。国际上通行的判断标准有DAS28(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活动评分),即根据患者关节压痛的数目、肿胀的数目、患者的自我评价以及医生的评价、血沉、C反应蛋白的数值设立专门的公式,得出的数据再和参考范围比对进行评估。现在还可以通过手机App直接得到数据结果。
何东仪教授介绍,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免疫系统疾病,和因衰老退化引起的骨性关节炎完全不同。目前来说,病因不明,比较公认的相关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包括吸烟、感染等。科研成果越来越接近发病机理的真相,尤其近十年来科技推动了药物的发展。大多数患者使用DMARDs和NSAIDs药物进行治疗,目的是实现达标治疗。而生物制剂或者小分子靶向药物的推陈出新,帮助患者长期达到低活动度水平,临床缓解的比例明显增高。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的出现,更是引领了抗类风关药物从非特异免疫治疗到特异性免疫针对性治疗的革新,如阿达木单抗跟体内的肿瘤坏死因子-α结合以后,迅速使得炎症各方面指标明显下降,对炎症包括骨破坏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另外,一些慈善项目,如“手握明天”公益捐助项目,还将继续帮助类风关患者坚持治疗,更好地控制疾病,同时减轻患者一部分经济负担。
除了光华医院关节内科专业医治类风关40多年以外,现在很多医院都开设了风湿科,包括华东医院,第六人民医院、瑞金医院等,方便类风关患者就近求医问药。 本报记者 潘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