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呆了三十余年,还是第一次去召稼楼。召稼楼,叫楼非楼,乃一小桥流水的古镇。“十里晓烟破,数声召稼钟”,古诗句中的“召稼”,就是古代垦荒中心召稼楼。今人不明就里,早已被盐炒肉皮、走油肉、咸蹄髈等迷得失了方向。小桥流水、街坊人家,无意中逛到召稼楼里藏着的一个本地农民自种蔬菜市场,不由惊喜。
泊好车,信步向景区走去,这个小菜场就出现在停车场与景区入口之间,它是露天的,一圈简易的隔离带围着,有一扇小门,里面的地面就是由跟停车场里一样的碎石子铺就,坑坑洼洼的。
卖菜的大多数都是我伲本地乡下的老阿姨、老爷叔,他们不会吆喝,只等你走到跟前,才和颜悦色地用本地话或半生不熟的普通话向你推荐自家种的菜。老阿姨们大多头上扎着头巾,像小孩子那样将衣服反着穿上身,以保护她们里面的衣服不受脏污。她们把自己包裹得臃肿而严实,毫不显露身材,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沟壑,但让人觉得她们就是温暖大地母亲原本的样子。老爷叔戴着袖套,估计是家里老伴儿给套上的,自己不洗衣服,保护着点好多穿些时日,也是对屋里厢人的一份体恤,一副袖套让他们看起来很居家的样子。这样的老伯伯脸上全无奸相,跟阿姨们一样,脸上也是风吹雨淋的岁月印记。他们的菜和菜的价,你都不必犹豫。这里不单有本地乡民,也有几个操持着外地口音的青年男女在卖新鲜草莓,听说他们并非二道贩子,而是租种本地人的地来的。所有这些农产品都是自产自销,当人和农产品之间存有直接的联系,好像就多了一份亲切和信任,我相信眼前的一切,是有感情的。
菜的品种倒是常见的,稀奇的是居然有卖多年未见的大头菜,也有一些水产、蛋类等。还带着泥土气息的菜,个头普遍比寻常城市里见到的菜要短小瘦削,没那么光鲜。有橘子,也是小而紧实,带点儿疤痕,就那么一小袋子,想必是阿婆家橘树上最后的零星剩果。先买了一斤尝尝,味道不错,就“一道去”了,阿婆乐开了花。他们用的秤,是如今不大多见的小小的秆秤,秤杆上星星点点的刻度,我是不认识的,随他们报几斤几两。田间地头新摘的蔬菜,自有一种淡淡的清甜香味,那是只有从地里到餐桌的短短几个时辰之内才保得住的天地灵气。
去召稼楼,一定不要错过这个菜场。一手拎几把新鲜蔬菜和两盒草莓,一手提着年糕、肉皮、花生芝麻糖等物什,不单晚饭有了,还可以持续开心好几天。如果说江南水乡古镇都大同小异,那么,这个自种蔬菜市场的存在,让召稼楼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