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跳远到雪车
95后的内蒙古小伙耿文强原是一名跳远运动员,是内蒙古青年跳远纪录的保持者。还记得2015年国家队第一次进行跨项选拔时,耿文强甚至都不明白钢架雪车究竟是什么项目。“但国家队三个字,吸引了我。”耿文强说。
两年的时间里,中国雪车项目的三支队伍,争分夺秒,马不停蹄地参加各级赛事,以争取积分。别人都用4年的时间挣得参加冬奥会资格的积分,而中国队只有两年。
钢架雪车在中国是冷门运动,国内甚至连一条赛道都没有。耿文强和队友们的冬训,都在海外。夏天则在模拟器上练爆发力。
两年来,耿文强多次创造了中国钢架雪车历史。在2017年雪车世界杯普莱西德湖站比赛中,他在男子钢架雪车决赛中获得第7名,实现了中国选手在雪车世界杯上参赛和完赛“零的突破”。今年1月,在结束钢架雪车最后一站积分赛后,耿文强搭上了平昌冬奥会末班车,成为钢架雪车冬奥赛场上的首位中国选手。
从恐惧到享受
在最高140公里的时速下,以俯卧头部在前的姿势,在弯弯曲曲的冰道上疾驰,下巴距离冰面只有10厘米左右,这简直比过山车还恐怖。
第一次上冰道,是在卡尔加里的训练,此前,大家都没有进行过任何冰面训练,从6号弯道滑下来,很多中国运动员都哭了。耿文强记得自己没有哭,“但那种恐惧感真的是毕生难忘,就像是死里逃生。”在卡尔加里的那几天里,耿文强焦虑得都吃不下饭。现在,他已经摸索出了一些门道,“橇感非常重要,就是人橇合一。”
钢架雪车有一条重要法则——用手抓住橇,永远不要松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松手,即便翻车也要在一起。”耿文强看过一段视频,一名运动员在翻车后,橇在上面,到了弯道又“摆正”回来。“紧紧抓住橇,橇会保护好我们。”毫无疑问,耿文强在练习过程中也曾有过翻车的经历,与冰面直接接触摩擦,皮开肉绽是家常便饭。
然而,经历过恐惧感,现在的耿文强更享受钢架雪车所带来的“速度与激情”,“我特别喜欢雪橇速度加快时的感觉,能辨别出风划过耳旁的声音和刃接触到冰面的声音,非常美妙。”
尽管钢架雪车在欧洲广受欢迎,但当耿文强现场见证韩国选手尹诚彬在主场夺冠,成为首个夺得冬奥会钢架雪车冠军的亚洲人,无疑备受鼓舞。都是亚洲人,韩国人能做到,中国人为什么不可以?
特派记者 陶邢莹
(本报平昌今日电)
从无到有
犹如一颗出膛的子弹,“嗖”一下,耿文强便从观众面前飞驰而过。这让我想起了上海迪士尼乐园的“创极速光轮”:前胸贴在摩托车上,向下俯冲,刺激到不敢睁开眼睛。
我更难想象,运动员趴在没绑安全带的钢架雪车上,是怎样的一种恐惧感。然而,耿文强却说,他享受“速度与激情”的感觉。
平昌之前,因为中国选手从未参加过钢架雪车项目,多数中国观众对其打着一个大问号,只觉得这个项目很危险。而今,随着耿文强的亮相,这个问号,变成了惊叹号!刺激、惊险、精彩,才是这个项目的标签。
练习钢架雪车不过3年,耿文强取得第13名,激起了中国冰雪运动新的希望。不过,中国雪车协会秘书长胡洁指出,队伍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到有成绩相对容易,而从有成绩到高水平的这条路,还很长。
平昌冬奥会是中国雪车队的一次难得机遇,使中国运动员有机会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同场竞技,找出差距。我们有理由期待,2022年,更多的耿文强、张培萌驶上“冰场F1”。
陶邢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