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掌 来自梁祝
12岁被分配学小提琴,俞丽拿学琴的开端并不美好。当时大家听不懂这门西方艺术语言,俞丽拿不仅在练习过程中备受折磨,连出去演出时也没有人鼓掌。于是她拼命练习,19岁那年,俞丽拿首演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从此,这支小提琴协奏曲伴随着俞丽拿的琴声传遍了世界各地。至今,《梁祝》在全球灌制的唱片发行量已经超过300万张,俞丽拿也因此荣获了中国首届 “金唱片”奖。
苦恼 来自教学
尽管小提琴拉得一流,俞丽拿留校任教后却十分苦恼,因为她根本不知道怎么教学,她说:“在我56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在学习做一个合格的老师。”一开始,她听学生拉琴,听到不对劲的地方不知道如何向学生解释为什么不对,就直接对学生说,我拉给你听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俞丽拿从担任中学教师的妈妈和当初教自己小提琴的老师那里总结经验,结合实际遇到的案例,逐步建立了一套符合小提琴教学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学体系。
音准 来自训练
从附小、附中、本科到研究生,很多学生跟着俞丽拿一学就是16年,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生理条件甚至迥异的性格,俞丽拿都有不同的教法,具有音乐天赋的学生从一开始就能接受最系统严格的专业培养。小提琴家黄蒙拉就是从上音附小读六年级时开始跟俞丽拿学琴,第一节课就上了6个小时,课上俞丽拿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校正黄蒙拉的音准。一个音一个音地训练,音准一旦建立,之后一辈子都不需要再操心。
师爱 来自师责
俞丽拿爱音乐、爱教育、更爱她的学生们。她经常一连带好几天的饭去教室,连去上音食堂吃饭的时间也没有。到了饭点俞丽拿就会拿出一盒饭放到微波炉里热一下,连学生也看不下去,打趣她完全没有享受美食的感觉,吃饭纯粹为了活命。为了保证学生能有不间断的训练指导,俞丽拿在教室里还有一张小床,如果碰到感冒发烧或者闪了腰,无法坐着的时候,她躺着也要坚持给学生把课上完。在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俞丽拿坚持利用会议间隙飞回上海给学生上课,她说:“我首先是一名教师,演出、开会、接受采访等等,都要为上课让步。”
奉献 来自信念
俞丽拿一直坚守一个信念:做教师就是要奉献。她的学生每年总比其他学生多一个学期,一年要上三个学期的课。是她利用寒暑假义务给学生加课,使这些学生专业基础更加扎实,专业进步更加明显。当学生家长假期上课主动要求付费时,俞丽拿都果断拒绝了,她说:“是我要学生上课,我不收费。”当面对各国纷至沓来的邀请时,她说:“我的事业在中国,在上海音乐学院。”所谓师道,是“不求而至,不为而成”,俞丽拿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传递着她的师爱、师责、师品,也教育着她的学生们为祖国的音乐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见习记者 赵玥